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商人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园林商人 >> 正文

于丹:一位科技工作者的湖泊观

来源:中国园林网  

于丹:一位科技工作者的湖泊观

个人简介:

    于丹,武汉大学生科院教授,他在梁子湖驻守了18年,与学生亲手种下的水草,已繁衍生发成20万亩的“水下森林”,开创了中国湖泊生态治污的有效模式。

主要事迹:

 眼前看雨 心中想湖

    谈梁子湖,必谈一位科技工作者,武汉大学生科院教授于丹。

    他在梁子湖驻守了18年,与学生亲手种下的水草,已繁衍生发成20万亩的“水下森林”,开创了中国湖泊生态治污的有效模式。

    在阅读了大量关于于丹的报道后,5月17日下午,我们约到了于丹教授。

    他刚从梁子岛上回校,连日的奔波,连绵的阴雨,他的肩周炎又犯了,一件旧毛衣随意地穿在身上。

    室外正下着大雨,就从雨谈起。

    “这个时节下大雨,对梁子湖是最有利的。如果盛夏这样下雨,就有些糟糕。”

    于丹说,因为温度等方面的因素,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水体自然会发生一些变化,后一次更明显。春天的雨水凉,地面农作物正是吸收氮磷时期,入湖径流氮磷含量相对较少,下雨对湖泊水量补充有利。夏秋的大雨与之相反,客水携带大量氮磷入湖,要特别留意。

    湖泊是有生命的朋友

    于丹教授反复用“机理”一词来给我们讲湖泊,他详尽介绍人类活动对梁子湖的影响,“但湖泊也有自身规律,不同的湖泊有不同的机理,有共性,更有个性。”

    梁子湖曾经与长江相通,生态机理与长江共呼吸。集水区农业发达,承雨面积是湖泊自身面积的八九倍。

    “我们的研究尽量模拟梁子湖原生状态,同时适应现实环境。”

    记者此前在武汉大学梁子湖野外生态站采访时看到,上百个实验水池,水深从一两米到五六米不等,多栽种本地种,也有部分引进种,生态站已成蔚为大观的水生植物活体标本馆。“湖泊是有生命的,你要尊重她。”

    自1992年踏上梁子岛,于丹把梁子湖当成一位有生命的朋友,尊重、守护、研究。他掌握了梁子湖水体与水生动植物间的复杂关系,人类活动对梁子湖的影响。他身体力行,与学生一道种下了半湖水草。他将无数次的调研成果,汇集成一份份梁子湖生态保护的建议。

    人类与湖泊相依存

    “人类与湖泊,不是相互索取,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特别是湖泊病了的时候,人类更应关怀她,让她静养,少打扰。”

    一切打扰湖泊的行为,如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房地产开发,围网养殖,于丹都强烈反对。

    对于靠水吃水的渔民,他在去年给省里的建议书中写到:收起渔网,以湖为田,种植水生植物。“莲藕、菱角、芡实、荸荠、莼菜、水芹、水蕹等是食品;荷花、睡莲、雨久花、萍蓬草是庭园观赏花卉;香蒲等是原材料。泽泻可药用。湖北是千湖之省,水生植物种植前景广阔。”“以莲藕为例,春拔藕带,夏摘莲蓬,秋收莲籽,冬挖莲藕,亩收入千元。梁子湖已有万亩荷塘,在荷丛中适度捕鱼,效益更可观。”“随着陆生蔬菜农药化肥施用增加,水生蔬菜未来需求量会很大。发展水芹、茭白、莼菜、芋头、竹叶菜等绿色水生蔬菜前景广阔。”“水生植物人种天养,成本低;还能大量吸收水体氮磷,净化水质,生态效益高。”

    在于丹看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人类完全可以与湖泊和谐相处。

    观念比学术更有力量

    于丹1992年从东北来到武汉大学,在杨弘远院士等支持下,开展以“长江中下游湖泊水生植被”为课题的博士后研究。

    他至今忘不了第一眼看到梁子湖时的惊喜,“想不到武汉近郊还有这样一片纯净的绿水和丰富的水生植物。”

    此后18年,他亲历了这泓清水变浊又变清的种种艰难。他每年在岛上的时间为300天左右,春节,孩子也来陪他守岛。18年,守一不移,他以科技的力量,改变了一座湖,影响了一批人。

    他的学术世界,放射出一种更有力量的观念,那就是,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规律。

    (来源:湖北日报;作者:刘长松 李新龙)

推荐阅读:

何巧女:世界舞台上展中国园林实力

潘能桂:园艺盆景致富路(图)

余昌达:绿色生态路上的致富带头人

张俙何: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苗木品种结构

编辑: 于会莲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