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商人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园林商人 >> 正文

马永顺:青山常在 永续利用

来源:中国园林网  

马永顺:青山常在 永续利用

个人简介:

马永顺,86岁,原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林业局工人。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周总理紧紧握住马永顺的手,亲切地说:“你们林业工人,不但要多生产木材,支援国家建设,还要多栽树,搞好绿化,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打那以后,马永顺就想着要把自己伐的36500棵树木补上。每年春季造林他总要挤出时间上山栽树。

主要事迹:


    [马永顺事迹]

    在共和国的英雄谱中,马永顺的名字格外响亮。50年前,他是全国著名的伐树英雄;50年后,他是闻名遐迩的植树模范。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命运始终与大山紧紧连在一起。

    1933年,20岁的马永顺从家乡河北省宝坻县头沟庄来到数千里之外的东北林区,只因为听人说关外好讨生活。谁知,住的是地窨子,吃的是橡子面,还要受日本监工、林区把头的欺凌和压迫,一年流血流汗,还常常拿不到工钱。身材魁梧的马永顺古道热肠,爱出头替工友打抱不平,吃的苦头就更多。他的腿上至今还有在那个“绿色监狱”留下的伤疤。

    1948年,九死一生的马永顺来到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由旧日的“臭苦力”成为新中国的主人、第一代林业工人。他满怀喜悦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林区的开发建设中,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力气。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黑龙江林区成为支援国家建设的重要物资基地。当时的伐木工人用的仍然是过去两人使的大肚子锯,不安全,采伐效率也低。有丰富采伐经验的马永顺经过多次试验,将大肚子锯改成一人使的弯把子锯,使安全系数和采伐率大大提高。

    冬天的小兴安岭气温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坡上的积雪齐腰深。可在马永顺和工友们采伐的林班小号里,“下山倒——”、“顺山倒——”的喊声不时响起。马永顺一人就完成了6个人的工作量,创造了手工伐木年产量1200立方米的全国最高纪录,威震兴安岭。

    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职工队伍不断扩大,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生产效率受到影响。马永顺就边伐木边琢磨,对自己用过的“元宝楂”、“月牙楂”、“对口楂”等10多种放树方法,逐个进行试验、比较,总结出一种人安全、树保险、效率高的放树方法——“安全伐木法”,很快在林区推广开来。

    俗话说,“人巧不如家什巧”。马永顺不仅伐木技术好,锉锯也有高招。本所的工人找他锉锯,附近作业所也有人扛着锯来向他请教。为此,马永顺常常干到深夜。东北森林工业总局便又帮助他总结出一套四季锉锯法。就这样,马永顺创造的《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成了全国手工采伐作业的教科书。马永顺也成了名人。1951年,马永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的干劲更足了,多次被评为省特等劳动模范、东北林业总局一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谈起当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马老的情绪十分激动。他挺直腰板,为我们喊了一段劳动号子,声音高亢而洪亮。无法想象站在我们面前的老人已年近九旬。

    马老动情地说:“我们这儿是红松的故乡。我当年伐木时,漫山遍野都是又高又粗的红松,有四五百年的树龄。东北虎、熊瞎子都是我们的朋友。吃饭时,小鸟就围在周围叨大伙儿掉下的大饼渣子。可后来,树砍完了,山空了,鸟也飞走了。”谈到这里,马老的神情变得黯淡。

    过度采伐,使美丽的小兴安岭变了模样。从伐树到栽树,从征服大山到为大山披上新绿——马永顺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浓缩了新中国林业发展的历史。


推荐阅读:

姚技:“专家型老总”善经营

王彦斌:做生意别把钱看得太重

孙大学:五峰山下的绿色致富领头雁

戴国威:35年打造仙人掌世界 收藏逾5000盆栽

编辑: 于会莲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