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专家学者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专家学者 >> 正文

徐文辉:绿道规划的中国之道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徐文辉:绿道规划的中国之道

个人简介:

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园林规划设计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浙江农林大学城乡园林规划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城乡园林系统性规划研究以及乡村绿道(ruralgreenway)发展模式的创建规划研究,主要科研实践工作为:城乡园林、城市绿地系统、旅游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规划设计。承担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园林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大众行为与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教学工作。
 

主要事迹:

西方国家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公众意识,"长官意识"现象在国外很少发生

记者:说到城市公园,目前在您看来,中国城市对公园的规划设计理念同西方相比,是否存在差距?如果有,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文辉:当前来说,我国大型研究机构的规划设计理论同西方国家相比,没有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西方。某些方面的超越,得益于中国传统的造园理论,如空间营造。所谓的差距,就是国外利用各类先进科学技术用于规划设计实践中,如生态技术。其次,西方国家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公众意识,国内的"长官意识"现象在国外很少发生。第三,在我国,同样的一块山地,可以是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也可以是旅游度假区,他们分别有自己的规范或标准,较易引起混乱和矛盾,而在国外,这些都叫做国家公园。第四,"长官意识"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设计行业缺乏理念的创新。第五,好的设计往往缺少优质的施工单位,使很多优秀的设计理念在国内无法通过技术工程手段得到实现,施工单位缺乏懂技术的管理人才,这造成了很多工程的粗质滥造。

记者:在教学中,您是如何将自己的理论应用在您指导的设计课程中的呢?您认为这对于在毕业后即将进入专业领域工作的学生们的重要指导意义在于何处?

徐文辉:园林专业是一门应用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出的园林人才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人文艺术功底,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上园林设计课一般不能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年教学经历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互动小组式"的学习方法有着较好的教学效果,所谓互动小组是将一个班分为若干小组、师生互动、组组互动、组内互动,相互促进、互相学习。,这样做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同学参与的积极性,发挥每个同学的优点,促进同学间相互学习及沟通交流的能力。同一问题在不同组之间会有不同观点,这促进了组与组之间的相互竞争与相互学习。

(2)通过不同专题让教师明晰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程度,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学生喜欢经验丰富,参加过各类规划设计案例的专业老师,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近几年来一直重视年轻老师的社会实践规划设计工作,对提升老师的专业素质,使课堂生动、活泼、形象,提高了专业的教学效果,试想一个不懂规划设计的老师如何能上好设计课呢?

(3)有益于学生理解本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设计不是简单的"1+1=2",答案具有唯一性,它只有更合理,更科学,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对今后就业工作也有较好启发作用。

分析各价值主体的取向,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找到各方的妥协点

记者: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学科指导教授,您认为一个年轻的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重要能力或品质?

徐文辉:首先,加强风景园林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各类制图软件的应用,植物造景应用,工程材料应用等。

其次,要加强这类专业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现实中,曾经碰到许多很好的作品,但不会表达,在社会上是很吃亏的。我们专业,学科本身要求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一个协调者,在业务上也需要一定的谈判技巧和团队意识。

最后,要重视设计的过程,设计的平面图、效果图、鸟瞰图等是"果",而设计基地的现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资源的评价等构成了"因",某些同学需改变只注重果的表现,而不注重过程。同时重视过程也是一种专业品质的要求。

记者:能否与我们分享一下您认为比较成功的公园案例并简单说明?

徐文辉:在我自己看来,在江南历史文化名镇规划一个体现其历史风貌的带状公园是一个相对比较成功的案例,这个城镇带状公园规划使我深刻体会到,设计师是各方矛盾、利益的协调者。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对这条滨河绿带有着自己的建设要求,即重视历史景观方面的表达;滨河绿带的开发商则更多注重商业价值的实现;水利部门更多从防洪要求对驳岸提出建设要求;而广大市民更多的考虑到游憩设施的配设。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着眼点不一样,有一定的矛盾冲突,也是规划设计需要克服的难点,如防洪与生态驳岸;传统风格与现代商业建筑等。在分析各价值主体的取向之后,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找到各方的妥协点显得尤为关键。如结合开发商的需求,把整段划分历史地段和现代地段;结合防洪要求,在河中岸边设置水缸等种植水生植物等,取得各主体的基本认可,使方案顺利通过。
 

推荐阅读:

韩柏泉:林业“双增”生态富民

吴良镛:只为“人居”谋

夏邦杰:为中国推开了现代建筑的一扇门

李培智:打造苗木行业“巨无霸”

编辑: 应煜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