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大地上的丰盛人生
来源:中关村 作者:吴炜
个人简介:
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和景观设计、生态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曾九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和规划奖,五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次获得全球最佳景观奖等。
主要事迹:
俞孔坚
俞孔坚和他的土人机构,正大踏步向前,去建设一个天、地、人、神和谐的美丽新世界,只为我们每个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诗意地栖居”。
一棵树苗,若能有一个好的基因,栽种在肥沃的土壤里,配以适当的阳光、空气和水,就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一个人,若也有类似的诸多优良条件,加上时势推动,也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才。而人作为万物之灵,他的可能性只会更大。
说起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俞孔坚,他在景观设计和建筑界的成就,可以用"成绩斐然"来形容。他几乎成了一个“拿奖专业户”,曾11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年度设计奖,其中2次获得年度杰出奖;3次蝉联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3个设计获国际建筑奖;还曾获得ULI全球杰出奖、2011美国建筑奖和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尽管俞孔坚是一个声名卓著的设计师,但如果只把俞孔坚定义为一个景观设计或建筑专家,就过于简单化了。因为在他身上,延展着生命的多样性和各种可能性,呈现出多个面。
“农民”俞孔坚
说起农民和农村,俞孔坚不仅没有半点看不起的意思,反而有一种自我认同。他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归国创业以后,把自己开办的设计机构命名为"土人"--这是一个反潮流的思维。因为当时,整个中国正在往现代化、城市化的方向狂奔,几乎所有的人在向往着都市繁华的生活。大部分设计公司都希望用一个带有外国味的名字来让自己显得时髦和站在世界前沿。
“土人”两个字因为太“土”了,还一度在工商局注册不下来,因为它被工商局认为是不雅字号。
然而俞孔坚却对“土”情有独钟。"我是农民出身,从一个农民走到哈佛读博士,接触到了世界最高的知识层面,最终我又回到了做农民时候的经历(和土地打交道)。"俞孔坚这么说。
他出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农村,七八岁就开始下地干活,一天干到晚,只能挣两个工分,也就是两毛钱。除了下地,他还做过放牛等活,几乎没有空下来的时候。另外,由于“家庭出身”不好,俞孔坚还一度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初中毕业后还辍学一年。到了1979年改革开放,他才被允许重新上学。经历这种情况,他认为自己的社会认识比一般人要深刻一些。
俞孔坚提到自己从国外回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土地的情结。"你在乡下呆了十多年,跟没有呆过的人对土地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对土地的恋情让我回到中国。回到土地,会让我踏实,有力量。"最后一句话不由让人想起古希腊神话里的巨人安泰--拥抱大地就能获得全新能量。
中关村创新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关村引进留学人员归国工作“第一人”夏颖奇回忆道:有一次和俞孔坚等一帮朋友去农村,在田间走路,俞孔坚在狭窄的田埂上健步如飞,把很多年轻力壮的人都远远拉下了。他的体能和矫健的身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哈佛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俞孔坚曾在美国SWA等一流设计公司里工作,却没有长久停留。在1996年时,他曾回中国一次,看到的景象让他非常激动,“整个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大工地’”,俞孔坚说。作为当时中国留学生中唯一的哈佛设计学博士,他想:“如果我不回去还有谁回去呢?这个机会是给我的!”俞孔坚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中国的在当时好多错误的做法。比如说告诉大家:巨大、宽大的马路实际上是不适合人通行的;把河道用水泥硬化实际上是破坏了水系统;把老房子拆掉了盖新房子实际上是破坏了文化遗产!他意识到自己学的东西在中国会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而且只有中国才能给予他学以致用的巨大的机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俞孔坚下定决心要回到中国。
编辑: 珊瑚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