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大地上的丰盛人生
来源:中关村 作者:吴炜
个人简介:
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和景观设计、生态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曾九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荣誉设计和规划奖,五次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两次获得全球最佳景观奖等。
主要事迹:
“改革者”俞孔坚
俞孔坚思路清晰,说话连贯,对自己前行的方向非常清楚,和他相处,旁人往往能感受到他身上有着布道者的热忱和行动家的激情。同时,他是一个勇于创新的改革者。
描述作为改革者的俞孔坚,很难离开中关村这个背景。在俞孔坚的眼里,在中国现有体制和商业环境来说,中关村是一个创新创业的“安全岛”和“避难所”。
俞孔坚回国后的正式身份是教授,但开始时教授是不允许创业的,教育部明确规定教授不允许担任董事长或执行官。但是在中关村,这个规定被率先废除掉了。
再比如,在中国从业城市规划需要资质,以往的城市规划都是大学里的规划院,或者部委级的规划院在做,民营机构很难拿到资质。但俞孔坚回国创业后,他被破例允许参加中关村的规划设计招标。虽然是只有七八个人的民营机构,土人和一些大机构一起参加了中关村西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丰台科技园等的竞标。
在中关村和北京大学的包容和支持下,俞孔坚在中关村兴起了一种产学研一体的创业模式。
在今天土人设计院的楼上就是北京大学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在做院长。“学生现在的办公环境、图书馆都是土人资助的。”俞孔坚说。在这里,每年授予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硕士学位将近有60个。现在在土人的骨干里头有40个是俞孔坚的研究生毕业生。
由于俞孔坚,北京大学的建筑与景观设计院学院和土人设计机构,得以完全结合在一起,前者所毕业的学生还能成为公司的设计骨干。
作为具有改革意识的学者,俞孔坚的可贵还在于他敢于表达自己对未来的建言。他提出:国家(也包括中关村)的政策能否再有所突破?可以让学者们来办独立的学院,并成立非盈利的基金会用来支持办学?事实上,俞孔坚的家乡以及贵州省都愿意提供场所让他办一个土人设计学院,但无论办学还是成立基金会,都存在一系列的障碍。
俞孔坚寄希望于我们国家更多地突破条条框框。他认为中关村在过去经常是政府在做事,未来政府应逐步退出,让法规、政策来做事。像硅谷一样,政府的驱动很小,民间即可自我繁衍、自我更新、自我创造。另外,他期望中关村能向中央拿到更好的政策,搞一些真正的民间的NGO,或者是真正的创新型的协会和学会。民间机构若能发展起来,中关村的创新环境可能又会有一个巨大的突破。
尽管有种种阻碍,中国的改革依然在努力前行,而俞孔坚应该不会停止发声、出力。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在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提到“精神三变”的概念,他以三种生物骆驼、狮子、婴儿来譬喻人类精神的变化。精神先变成骆驼,由骆驼变成狮子,再由狮子变成婴儿。骆驼代表的是背负传统道德的束缚,狮子则是象征勇于破坏世俗规范的精神,最后的婴儿则是代表创造新价值的力量。我们看到的俞孔坚,仿佛正处于创造力勃发的第三阶段。他和他的土人机构,正大踏步向前,建设一个天、地、人、神和谐的美丽新世界,只为我们每个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诗意地栖居"。
推荐阅读:
迈克尔·苏立文:中国园林的无规则之美
李建伟:构建城市生态的大格局
赵树丛:新常态要更好地抓生态
梁希:一个林学家的理想国
编辑: 珊瑚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