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设计之星推荐

姓 名:朱黎青
简 介:朱黎青,唯美景观总经理..

园林名人堂首页 >> 设计之星 >> 正文

景观大师彼得·沃克:借鉴与超越

来源:《城市环境设计》  作者:李先军  

景观大师彼得·沃克:借鉴与超越

个人简介:

彼得·沃克,1932年生,当代国际知名景观设计师,“极简主义”设计代表人物,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理事,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协会(CLARB)认证景观设计师,美国城市设计学院成员,美国设计师学院荣誉奖获得者,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城市设计与规划奖获得者。

主要事迹:

景观大师彼得·沃克:借鉴与超越

彼得·沃克是当今最著名的景观设计大师之一,这一点可以由其于2009年4月份在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两场讲座的火爆现场可窥其受追捧程度。但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彼得·沃克为什么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时,恐怕很少有人能真正读懂这位年过七旬的大师。而在他与梅拉妮·西莫合著的《看不见的花园》一书最前面却写道:“献给我们学科,始于兴趣,终于崇拜和热爱”。我认为这短短的17个字道出了彼得·沃克一生成功的根本原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彼得·沃克于193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的帕萨德纳。最初,他曾经学习过新闻学,后来发现自己对于艺术的浓厚兴趣而很快改学景观设计,于是在景观的殿堂中不断攀升——他1955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景观建筑科学学士学位,1956年在伊利诺伊大学进行景观建筑学研究生课程的学习,1957年获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景观建筑学硕士,同年与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的佐佐木英夫教授共同创立了SWA景观设计公司。在成立初期,彼得·沃克完成了很多作品,使其小有名气,同时也使SWA不断发展成为美国最著名的景观设计公司之一。 

纽约世贸中心纪念景观“反省缺失”

但在辉煌时刻,在SWA奋斗了接近20年后,彼得·沃克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满意公司的作品,SWA需要的是通过熟练的专业技巧完成容易被业主接受的典范式设计,但这并不是沃克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受到内心深处艺术追求的强烈召唤,他决心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毅然离开了他亲手创办的SWA公司,回到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再普通不过的话语在彼得·沃克身上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他一次次做出选择,而不断超越则源于内心深处那份“最初的梦想”,我们每个设计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但都应该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只有沿着自己喜爱的道路前进,你才能不断树立人生的辉煌。 

纽约世贸中心纪念景观中的跌水

现实生活中,很多设计师都是在进入设计公司后才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我们应该尽早找准自己的优势,也就是你能在公司站稳脚的本领,而不是盲目的去跟风要做“设计全才”。可能有些人在方案设计方面能力强,有些人在植物配置方面感兴趣,还有些人可能在施工图方面比较有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有兴趣点的方面巩固好,尽可能发挥到极致,然后再去弥补其他不足之处,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

热爱“学习”

彼得·沃克之所以在极简主义景观方面做出了这么突出的成绩,这同样与他的好学精神密不可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千古名言在今天仍然富有魅力。

从1945年到1970年代末,美国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和作品受到这个时期一个巨大社会力量的浪潮——现代运动的影响,这是西方世界在过去数百年中形成和发展的传统价值、信仰和艺术形式的一个巨变。这种社会趋势彼得·沃克也深受影响,促使其不断向当代艺术家学习,汲取设计的营养。    

德克萨斯州沃斯堡伯纳特公园

美国盐湖城的螺旋形防波堤使彼得·沃克从大地艺术中获得了设计灵感,使他从对房地产的困惑走向艺术。起初,沃克并不清楚如何把艺术和景观设计结合在一起,但他隐隐约约的感到这两者肯定会有比较好的结合点,只不过他起初并没有发现。他比较喜欢的一个艺术家叫Richard Long,这个艺术家在沙漠中设计了这样的艺术作品:当在沙漠戈壁中行走,后来就看到很多各种图案:圆形、方形、三角形,这些图案就变成了艺术,一种行为艺术和大地艺术。但当时他却并不知道如何把这些跟景观结合起来,把这样艺术性的景观产品推销给他的客户,因为他认为这完全是个人艺术创作。

后来,他看到另外一件令其印象深刻的艺术品是在Portland艺术馆见到的一个装置艺术,这个装置是在美术馆的室内地板上摆放的矩阵形式的水泥块,每个水泥块上放一块石头,这是一种具有强烈冲击力的景观。还有艺术家Christo的作品“流动的围篱”也给彼得·沃克流下了深刻的印象。 

剑桥中心屋顶花园

在经过这样艺术的探讨、艺术的借鉴以后,他离开了SWA。“教学始终是另一种学习方式”,这是他离开SWA来到哈佛大学时候的一种心态,他明白,只有在教学中,才可能让他更好的朝着自己认定的目标进步。

在《看不见的花园》一书的序言中,彼得·沃克这样写道:1940年代和1950年代,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所预言的战后现代主义涅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耀眼夺目,事实上1970年代的人居环境并不是完美的,相反有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应当勇敢无畏的新世界却如此的脆弱?从1977年春季开始,在彼得·沃克执教的一系列课程当中,他试图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着手点是对二战前后活跃的景观设计师、艺术家和建筑师进行分析。他们都作了什么?他们的实践当中有怎样的社会和艺术上的预设?他们又对当今的文化有何影响?在彼得·沃克的指导之下,哈佛的学生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而后在课堂中进行讨论,之后这个研讨小组扩大成更为正规的课程。

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人们在这场危机中纷纷招架之时,有些行业却如火如荼的展开,而教育培训业则是其中的显著一个。当危机来临,当公司裁员之时,很多人才感觉到自己知识储备的欠缺,才开始想到应该去为自己充电,于是,一股学习热情就顿时产生。但当金融危机过后,我们是否还会有这种危机感和使命感呢。 

美国盐湖城的螺旋形防波堤


“学习是一种信仰”,这是某培训机构打出来的培训广告,却很好的映射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和问题。我们在平时就应该有计划的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只有如此,才可能在危机真正来临之时,能够从容应对。彼得·沃克是善于思考的,正是由于其在艺术领域和景观专业方向不断地学习、专研和融会贯通,才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金钥匙,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其成功后的辉煌一面,还应该看到其如何为之奋斗的辛酸历程,学习这些,才可能促使我们朝着自己的目标更快前进。

辩证的“崇拜”

彼得·沃克用了一生的时间去摸索,以实现自己对于景观的执着。因此,其很多优秀的作品常为大家耳熟能详。仔细分析其每一个景观作品,他们都代表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在特殊地点的设计,虽然他们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点,如简洁、明快的线条和强烈的视觉构图等,但在彼得沃克的每一次创作中,功能和地域文化始终是他所重点考虑的。

“在我看来,形式只是一种途径,不是最重要的,尺度是最重要的。形式是个很难的东西,我也会在这上面下很多功夫,但形式本身不是我的目的,很多设计师因出彩的形式颇具盛名,但我不是。较之形式,我更关心使用者的感受,你是否觉得舒坦、开阔等。同时,我认为美本身就是一项功能,我们对美的需求绝不亚于其他任何像对空调一样的需求,我们需要美,我们的城市不应该是丑的”,这是彼得·沃克2009年来北京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的回答,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设计作品形式并不是他的设计初衷,而很多时候我们却歪曲理解了他的设计思想。

当从前往后细细分析彼得·沃克先生的设计作品时,还会发现他对于社会变化的景观回应,尤其是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的景观生态策略,这点在他的日本埼玉广场和近期著名作品9.11纪念场地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由于崇拜,我们很多景观设计师喜欢模仿彼得·沃克先生的设计语言,于是方格网、直线、方形等强烈的几何图形被多次应用在我们的设计中,力求达到如彼得·沃克设计作品般的轰动效果。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借鉴和模仿是值得推崇和认可的,但还应该辩证的去崇拜和模仿。每一个好的设计作品在形成的过程中,都有其特定场地环境的社会因素,只有当你顺应去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道路时,你才可能创造出好的景观。

好的景观并不仅仅是拥有炫丽的“外表”,还应该有其“内在美”,即我们传统园林中所倡导的“真、善、美”。 

推荐阅读:

马景山:人与树的对话

俞孔坚:论当代景观设计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追求超越现实品味的大师

法国Catherine Mosbach:寻求景观设计的多种可能

编辑: 毛怡群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