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专家学者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专家学者 >> 正文

吴征镒:绿色王国的躬耕人生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   

吴征镒:绿色王国的躬耕人生

个人简介:

吴征镒,我国著名的、具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从事植物科学研究已逾60年,专长植物分类地理学和药用植物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8年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主要事迹:

 

中国植物“活字典”

吴征镒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字典”。

1940年至1950年,十年寒窗,吴征镒做了2万多张卡片,详细记录植物的情况,后来成为《中国植物志》最基本的资料之一。1959年起,他参加和主持了《中国植物志》的编写工作,是当时年纪最小的编委。在担任《中国植物志》主编的时候,凡是他审核的稿子,他都要仔细核校,在稿子上密密麻麻地修改,有时候审稿的意见比稿子本身字数还多。

研究植物,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吴征镒的同事说,3万多种植物里,有1万多种是中国的植物工作者用脚板发现的。有时候横穿山脉,走个两三天,带着干粮在山上露宿是常有的事,蚊虫叮咬已司空见惯。

西双版纳是云南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方,也是吴征镒学术考察最频繁的地方。每逢雨季,热带雨林的红土地一片泥泞,吴征镒是平脚板,在红泥路上不知滑了多少跤,弄得全身糊满红泥。因此,大家他一个雅号“摔跤冠军”。

一次,在文山西畴考察植物,他又摔倒坐在地上,这时他突然看见一株白色寄生植物,便拿在手上仔细察看,认出是锡杖兰。这是“重大发现”,吴征镒高兴地对大家说:“这里有个植物,是中国的新纪录。”

“《中国植物志》的编纂,像唐僧西天取经一样,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完成的”。吴征镒曾说过。对这部历时45年完成的植物学巨著,吴征镒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完成了全套著作2/3以上的编研任务,并重点完成了一些大科、难科的研究。

春华秋实,几代心血;草木有情,日月为证。2004年,经过几代科学家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植物志》全套出版完成,从此,我国31142种植物有了“户口簿”。

愿做“垫脚石”

“‘人生易老天难老’,我得趁我还能走动的时候,多出去做一些考察工作,不能闭门造车。”当吴征镒步入花甲之龄时,仍一次次到西藏、新疆等地考察。90岁时,他每天仍伏案工作3个小时,仍在关注我国植物学研究的动态,与国内外有关植物学家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与身边的助手、学生交流信息。

2003年、2004年、2006年、2010年四年,吴征镒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了四部专著;2006年,他率领弟子着手整理研究我国清代植物学专著《植物名实图考》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开启了我国植物考据学研究的新篇;2007年,他在91岁高龄的时候应邀出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

在70多年的植物分类研究生涯中,他定名和参与定名的植物分类群有1766个,涵盖94科334属,是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植物学家,也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人命名的历史。

吴征镒似乎永不疲倦。他常常对弟子们讲,植物学研究工作是坐“冷板凳”,一定要沉下去做学问,“不能浮躁,不能没依据,不能道听途说。”

2008年,92岁高龄的吴征镒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证书。这位一生淡泊名利的老科学家说,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

2011年7月13日是吴征镒95岁生日。他面色仍旧红润,但腿脚不太灵便,听力和视力也有所下降,他自嘲是“主机尚好、零件不灵”。他感叹,“搞了一辈子植物学研究,仍感到学无止境。”

如今,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吴征镒院士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周一至周五上午都要去吴老家中。吴征镒院士办公室主任吕春朝说,他每周二、四去吴老家中汇报《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编写情况,整理吴老的口述自传。他告诉记者,吴老年纪虽大,但记忆力特强,哪种植物在哪本书上都记得一清二楚,闲暇时间还能哼唱京剧、昆曲,不亦乐乎。

“智者乐水何止于米,仁者乐山敬期以茶”,吴征镒工作室中挂着的这副对联,无声地诉说着这位老科学家淡泊而又传奇的一生。 

推荐阅读:

贺凤春:“苏州园林”走向世界的推动者

尹伟伦:贤者乐林

赖特:建筑设计——钟爱一生的工作

况平:保护三峡珍稀植物刻不容缓

编辑: 毛怡群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