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专家学者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专家学者 >> 正文

董乃钧:用生命丈量绿色的一代大师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董乃钧:用生命丈量绿色的一代大师

个人简介:

董乃钧,教授,博士生导师,森林经理学家,原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获得多项国家、部级科技进步奖、“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林业政策科研成果于1989年获得了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首先试验应用航空像片判读进行森林分层抽样调查技术研究,改变了国内森林调查方法;参与制定推广森林连续清查的技术体系,提高了森林资源调查工作的水平;组织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林业信息管理专业和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为方向,拓宽森林经理学科内涵,为森林资源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事迹:

意识到现行的航测方法需要改进,组织上派董乃钧对东北地区6个大队的森林蓄积量重新调查。当时刚过3年自然灾害,条件十分艰苦。据李留瑜介绍,他们每天要在原始森林和沼泽地走20多公里,背70公斤的重担,吃的是干粮干土豆,睡的是单帐篷,冷得不行才用些站杆生火。董乃钧每到一处,不仅连夜制定适合的林调方案,还要抓紧时间给当地同志补课。1965年,有关领导来大兴安岭视察,从32个林区中抽出7个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实测,共5500公顷。结果发现,董乃钧的分层抽样法理论精度均高于实际精度,便迅速在全国林业生产中加以推广。

70年代初,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需要申报准确的森林资源数据。而在第四个五年计划之前,数据均由各地森林规划设计调查汇总而得,调查精度、时态、标准各不相同,尤其动态数据的精度根本无法保证。怎么办?“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监测体系势在必行。”董乃钧为自己定下了目标。

不久,他和林业部资源司、规划设计院以及北京林学院等有关人员共同努力,设计了一个以抽样调查为基础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经过南北方多次试点,该体系在全国普及。“六五”以来,该监测体系为中国林业政策的制定和各级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心无所求甘为他人做嫁衣

回到北林,董乃钧和唐宗桢一起开设新课程——“林业中的飞机应用”(后正名为“航空和航测在林业中的应用”),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到20世纪80年代初,结合国内外新情况,董乃钧又不失时机地把它发展成“林业遥感”课。

在几十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董乃钧作为团队的核心,始终关注每个成员的成长。在由他主持的诸多获奖项目中,他总是勇挑重担,不计名利,很多人都难以望其项背。

同事宋新民教授仍然记得:“1997年,由董先生主持的‘森林经营管理学科建设与改造30年实践’课题,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填报申请书时,他把我改到第一位。后来分奖金,我们就遵照董先生提出的:排上名的少分些,要照顾退休和未排上名的同志。”

同样,每次单位分房,董乃钧都主动让贤,就连一家人挤了几十年的两居室,都是当处长的老伴分的。董乃钧始终觉得,作为院长,就要为学院的老师服务。

“在北林,董乃钧为他人着想是出了名的,因此才有如此的号召力。”李金良提前半年毕业,当时做博士论文时遇到很多棘手问题,幸得董乃钧的点拨:“他就是那种甘愿给别人做嫁衣的人。当初我选择绿色碳汇基金会,也是他给我指的路。”直到现在,李金良还难以平复悲痛之情,将老师当年赠给他的书籍和衣服好好收藏。

当林业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董乃钧和周沛村等人率先开展计算机应用研究与教学。当相关人才的奇缺成为制约新技术应用的瓶颈之时,校领导果断决定开设“林业信息管理”专业。

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林业部于1986年2月15日正式下文,在北林大试办该专业。由此,我国第一个面向行业的信息管理专业诞生了!郑小贤教授忍不住赞叹道:“董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林业战略家,是令人景仰的教育大师!” 陈谋询教授回想起这段历史依然心潮澎湃,今天,信息管理专业已经在众多人才的推动下迈向新的高峰。

“不能忘记董先生带领我们到小兴安岭实习,披荆斩棘穿越林海;不能忘记他食宿在教研室,身居高位却依然克勤克俭;不能忘记病中的他,拖着虚弱、消瘦的身体,还在录音机前为学科建设留下宝贵的语音资料。”陈谋询教授用3个“不能忘”道出了在他眼中亦师亦友的董乃钧。

睿智诙谐深谙教育门道

在孙子董天彬眼里,董乃钧是个朴实亲切的老人,以至于他很难把爷爷与“学校里公认的威望很高的先生”挂上钩:“印象里的爷爷总温和地笑着,有时一个人哼起悠扬的调子给自己指挥,给人感觉随和自然,睿智诙谐又不失温文。有时我甚至觉得爷爷本该做一名艺术家。”

“爷爷少时正是国家动荡时期,没有一个安稳的学习环境。他觉得自己逻辑思维能力弱,不利于手头的研究,于是花大心思,边授课边翻译外文书籍、边系统自学统计学高等数学等学科。也正因此,才造就了爷爷功勋卓著的学术成就。”董天彬口中的爷爷很懂教育的门道,总是从小处入手,举一反三。比如灌暖壶,小时候被爷爷撞见把水洒出来,他就耐心地指导我:“彬彬啊,灌暖瓶的时候开始要慢,不然水一定会从壶盖溢出来,就好比做学问打基础,一定要缓慢扎实贪图不得,但是呢,当你入了门,倒走壶里的一部分水,反而可以越来越快,这正是学习的快乐!”诸如此类的生活小智慧,爷爷总是信手拈来。董天彬回味起这些,不禁感慨:“多亏有他老人家的训导。”

退休以后,董乃钧进了老专家组,还常常熬夜审阅材料。记得2007年体检,他的身体很差,校长打电话嘱咐他多休息,但他还是坚持出差。在女儿董小捷看来,爸爸有时很固执,身为教授却从不享受干部门诊。在病魔缠身的最后一个月,连进食都很困难,医院大多不愿收治晚期病人,家人心急如焚,几次想通过校领导跟医院协商住院治疗,但他就是不肯,怕麻烦学校……

可以说,董先生的一生,是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的一生,是挚爱林业、执著追求的一生,是奉献多、索取少的一生。这位森林经营管理学科承上启下的大师,给年青一代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本文材料和图片由李金良、陈谋询、李留瑜、郑小贤提供,董乃钧先生之女董小捷、孙董天彬也给本文提供很大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推荐阅读:

张永利:着力六个强化 确保六个到位

菲利耶:将凡尔赛宫式花园搬到上海

夏臣昂:景观设计做到人民大会堂

潘家华:“零碳城市”不可能 也不必要

编辑: 毛怡群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