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介:
于学斌,北京市花木公司总经理。
主要事迹:
北京市花木公司对新品种的重视可以用统计数字证明。据了解,2003年至2007年,北京市花木公司共引进评估新品种2396个,筛选出推荐北京奥运使用的新优品种389个,全面解决了北京夏季草花生产、应用的难题。
进入北京绿化的后奥运时代,北京市花木公司并没有放弃新品种的引种和筛选。2009年,北京市花木公司引入金叶佛甲草品种,当年即实现良好的推广应用。2010年,北京市花木公司引进新品种261个,其中包括大举引进小矮牵牛、室外用丽格海棠、耐全光的凤仙等。
最难能可贵的是,北京市花木公司坚持将草本花卉新品种引种试种园对外开放,专业人士和普通生产者都可以随时看到国际最新品种及新品种的实际生长情况,这让业界同行在生产中有了更多选择,少走了不少弯路。要知道,新品种是企业占领市场、增加利润的法宝。在新品种还没有全面推向市场之前,大多数企业会对新品种信息秘而不宣。
“就像非洲凤仙,我们在研究推广上花费了很多精力、投入了很多资金,但我们在非洲凤仙上的获利并没有其他企业多。”于学斌说。
能做到这点,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和社会责任感,北京市花木公司做到了。
技术创新 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北京市花木公司技术和生产管理的总把关人,于学斌一直把提高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核心。一方面,他坚持大胆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绿化领域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他积极组织公司的科研人员进行自主创新,解决花卉生产和园林绿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难题。
拿穴盘育苗技术的尝试和应用来说,10多年前穴盘育苗在北京绿化领域还属新鲜事情。从1999年起,于学斌就开始关注穴盘育苗技术,研究掌握穴盘育苗的整个体系,他们反复进行试验尝试,攻克了不少技术难点,使这项技术在花卉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002年,在北京大多数花卉生产基地还沿用传统育苗手段时,北京市花木公司已成功运用了穴盘育苗技术、无土栽培基质、专业配方肥料和基质水质自动化检测等现代花卉栽培技术,实现了花卉生产方式的全新变革。
2008年,北京市花木公司根据北京奥运会环境布置的实际需要引进了美国的播种生产线,当年就培育了1500万株花卉种苗。“这是北京当地企业第一次专业化大规模生产花卉种苗,达到了千万级,我们也成为北京第一家花卉穴盘育苗专业化生产公司。” 于学斌为此感到很自豪。
北京市花木公司还借鉴日本、加拿大的立体花坛新技术,采用了现在被称为“卡盆”的新工艺:在固定钢结构的框架上,将直径10厘米左右的小花盆卡在里面,并配上滴灌系统。“卡盆”工艺的革新,结束了传统立体花坛“泥塑胚雕”的历史,不仅简化了工艺,缩短了施工周期,而且大大提高了立体花坛效果的持久性。
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北京市花木公司永不停歇。目前,他们正在组织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新型温室。这座新型温室项目将用作北京市花木公司的研发中心。这座新型温室集成了双层充气ETFE膜、新型铝合金“天沟-屋顶”系统等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有望成为我国新一代温室的标杆。
精品工程 首都亮丽风景线的装点者
以新品种、新技术为支撑,北京市花木公司为北京城市绿化奉献上了一个又一个精品工程。
2001年夏季,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北京举办。这是继亚运会之后北京举办的又一次重要的国际体育赛事活动,也是新世纪的北京向世界的一次集中展示。北京市花木公司承担了大运村的花卉布置任务。借助大运会的契机,北京市花木公司首次将四季秋海棠、非洲凤仙、矮牵牛等新品种花卉推向了市场,并大胆采用了花球、花拱、花墙等各种花卉应用形式。花卉品种多样,花坛形式新颖,大运会的花卉布置让人耳目一新,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从此,北京市花木公司在花卉生产、应用方式上也有了一个全新的变革。
2005年以后,公司的花卉工程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最能代表这个绿化团队综合实力的要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花卉布置工程了。赛时的北京被装扮成了花的世界:“两区花港、三线花廊、五环花带、六类花境、百座花园”的花卉布置格局,使北京处处流动着花的韵律。在奥运中心区、天安门广场及长安街沿线、机场路、众多场馆和道路的重要节点位置以及重点公园都留下了北京市花木公司精英团队的身影和作品。在2008年北京市的花坛评比中,北京市花木公司载誉而归,6项特等奖其中有5项由北京市花木公司承担或参与实施。
今年“七一”,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北京天安门广场首次用花卉布置形式来庆祝党的生日。天安门广场‘红心向党’的花坛尽管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只有一周时间,北京市花木公司还是向党交了一份满意答卷。
科技铸造实力。相信在科技强企的路上,北京市花木公司会愈行愈远。
推荐阅读:
王玲:要用战略的眼光看林业抓林业
刘秀晨:园林专家的多彩人生
李生:永不知足的农民劳模
罗哲文:是工匠 也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