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设计之星推荐

姓 名:朱黎青
简 介:朱黎青,唯美景观总经理..

园林名人堂首页 >> 设计之星 >> 正文

彦坂裕:紫蚕岛形状源于瞬间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王国培  

彦坂裕:紫蚕岛形状源于瞬间

个人简介:

彦坂裕,197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艺系城市设计专业,2005年担任爱知世博会日本馆的执行创意总监。上海世博会日本馆的总设计师。

主要事迹:

彦坂裕:紫蚕岛形状源于瞬间

日本馆设计总监彦坂裕还原日本馆设计构思过程

它有伸出去的“触角”,有凹进去的“鼻孔”,它全身饱满圆润,像一只乖乖趴在那里的蚕宝宝,它还可以吸收炙热的阳光为自己提供能量,并能保持“体内”的呼吸通畅。

它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生命体,会呼吸的生命体。它就是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紫蚕岛。

你可能会惊叹于这一形状是如何想出来的。但日本馆设计总监彦坂裕却告诉记者,把几个必要的条件综合起来后,瞬间浮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现在的这个形状。

现代建筑形似生命体

从现代建筑的角度来考虑,节能和环保也是必要的,要不损坏地表,不排放二氧化碳,同时还要有类似于生命体的形状。

出生于东京的彦坂裕197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艺系城市设计专业。10年后,他在东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专门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与规划。同时,他也是政府、公私营公司的咨询顾问,并在大学任教。2005年,彦坂裕担任爱知世博会日本馆的执行创意总监。

坐在记者对面的彦坂裕,一身休闲打扮,发长,稍乱。不羁、自由的气息从身上散发出来。

记者试图还原当时紫蚕岛的外形被构思出来的过程。

“首先是整理出几个必要的条件。”彦坂说道,“第一是主题,即与其他国家馆相比,我们日本馆希望表达什么?日本馆的主题是‘心之和,技之和’,即想要展示日本的技术和文化。从这方面考虑,展示需要很大的空间。但我们考虑,不能是这儿一个小空间那儿一个小空间,而是需要一个很大的空间,其中分成很多小空间。”

其次,日本馆被给予的面积是6000平方米,但位置近江、近桥、近世博轴,实际上地基不是特别好。“因此我们考虑到要避免使用地桩。而且,将来日本馆是要拆除的,这些地桩到时候也难拔出。”彦坂说,面对这样的现实,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要尽可能建重量轻的建筑。

最后,彦坂说,从现代建筑的角度来考虑,节能和环保也是必要的,要不损坏地表,不排放二氧化碳,搭建一个无害于地球环境的建筑。同时,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有类似于生命体的形状。

“把以上几点综合起来,瞬间浮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现在的形状。”彦坂说。

蕴含中日古代技术

紫蚕岛的水循环利用技术实际上在中国和日本的古代都有使用,只不过我们现在使用现代的技术重新利用。

日本馆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是因为它的外形,还因为蕴含在这一看似简单的外壳之中的细腻心思与高端科技。

为了使建筑重量尽可能减轻,紫蚕岛使用的是膜结构,彦坂告诉记者,紫蚕岛使用的膜和水立方使用的是同一种。“使用这种膜,可以使建筑的重量减轻一半。”同时,他们还使用了特殊的技术使得建筑的重量平均分布于建筑的全体。彦坂解释说:“材料轻,使用的运输卡车就少,这样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少。”

记者笑言,自己也参与了日本馆爱称的募集,自感自己取的爱称也不错,为何选择了“紫蚕岛”呢?彦坂笑言,之所以名字里面放入“紫”,是因为紫色在日本和中国,都是非常尊贵的颜色,“而且馆周围有绿色的树,绿色和紫色是最相称的。在日本就有一个成语叫‘山紫水明’。描述自然风光的时候,日本人常用紫色。”

日本馆之所以通体透出紫色,彦坂透露,这其实和内嵌在膜中的太阳能发电装置有关,这些发电装置都是深紫色的。而且,每一块膜的形状是模仿树叶,能量制造和传输的原理也和树一样。整个日本馆的供能系统和外表膜是一体的。

紫蚕岛的凹槽和“触角”原来也是环境技术的一种。彦坂裕指着自己的耳朵、鼻子,用肢体语言向记者解释说,“我们人类其实也是这样。我们的手指是不是像触角一样伸出来?鼻子是不是隆出来?而嘴、耳朵、鼻孔是不是凹进去的?为了充分融入自己所生活的环境,需要这样的凹凸。为了让紫蚕岛更有生命体的特质,我们设计出了这些凹槽和‘触角’。”

但这并不是全部,它们同时还承担了多种功能。凹槽可以将雨水引入到馆下层的储水空间,通过水的蒸发,不仅可以促进空气流通,还可以降低馆内的温度。凹槽是日本馆换气系统和制冷系统的中枢结构。而且,不用像空调一样排放二氧化碳。同时,日本馆的下层还有办公室,从上空伸下的凹槽为办公室提供了光源。而凹槽本身也成为支撑房顶的支柱……

对于这种水循环的利用,彦坂意味深长地说:“这种技术实际上在中国和日本的古代都有使用,只不过我们现在使用现代的技术重新利用。”

推荐阅读:

马克斯:醇厚荷兰风味醉京城

胡洁:中国是发展事业的大舞台

彼得・拉茨:生态与艺术的结合

万龙喜:针对市场变化 调整经营思路 

编辑: 毛怡群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