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专家学者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专家学者 >> 正文

宋维明:加强林业高校建设

来源:中国园林网  作者:郁金香  

宋维明:加强林业高校建设

个人简介:

1957年12月出生,河北沧州人,汉族。1974年4月参加工作,198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8月16日起担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自1982年以来,主编和副主编教材4本;参加论著写作4本;参加编写词典4本;发表论文50余篇;翻译论文2篇,法典1部。长期从事产业经济、林产品市场与贸易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兼任国务院学位办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教材获得中国林学会优秀教材二等奖。教育教学研究曾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教育创新标兵、教育部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获“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称号和“教育部宝钢优秀教师奖”。
 

主要事迹:

二是追求国际一流。在巩固国内林业高校排头兵地位的同时,瞄准国际前沿,找准国际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发展参照系,以更加合作的格局,推进国际化进程,推进优秀学术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不断提升北林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是加快实现研究型大学转型。坚持人才培养为本的思想,回归大学的教育本质,以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基础,培养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争取出一系列的标志成果,提升科技创新总体水平,支撑和服务国家需求。

宋维明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建设的三大任务。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过程。我们要实现国际一流的研究型林业大学的目标,就必须围绕着高校这三大任务来展开路径的探索、设计和选择。

把人才培养成办学的第一使命

在谈到人才培养时,宋维明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使命和根本任务,要科学统筹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系统谋划人才培养,而不是将三者割裂开来。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质量。抓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着手,找出影响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提出一系列的新举措。

宋维明指出,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过程中,第一,要理清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理清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内涵和界限,二者不可偏废,目的是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专业建设,着力建设专业特色,合理确定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规格,采取分类指导和管理的方式,使学院、教研室更多地自主选择专业的建设和运行方式;第三,继续深入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探索尖子生、特长生的培养模式,尝试产学研联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第四,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中,特别是在专业的教育理念、培养方案、教学方式方法等的改革过程中,要特别突出五个方面的要求,即创新性(批判与创造)、综合性(素质基础与个性发展)、实践性(动手能力)、开放性(包容与国际视野)和选择性(自主学习和机会创造)。

科学研究站上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

宋维明说,科学研究是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要重视科研产出。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形成分类指导的管理模式,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调开展的合理局面。应用性学科要回归林业主战场,确定科研重点,产出以技术、专利等为代表的更多的标志性成果,并加以推广。科学统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努力实现两翼齐飞。要超前谋划,积极拓展研究领域,发展科研的新增长点。

他说,要依托科技平台加强专业科研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加强重点科技平台的建设,整合内部资源,充分发挥省部级科技平台的引领作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打造精干高效的专业科研队伍。完善政策支持,加强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真正形成“领军人物”+“创新团队”的科研组织形式,发挥优势力量面向林业重大需求开展联合攻关。

他强调,通过机制建设,形成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之间的互动关系。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承的,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为学校的科研提供了生力军,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反过来直接支撑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要发挥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生力军作用,让有潜力的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使学生在科学研究中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为社会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培训

宋维明说,大学不仅是传承知识、创造知识的殿堂,而且是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重要力量。为社会提供科学技术和人才训练等方面服务,是提高办学综合素质和实力不可缺少的一环。

他提出,要全方位地推进国内拓展与合作,提升开放式办学的水平。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优势,推进合作办学,加强与国家林业局、水利部、环保部、住建部等部门的联系,推进与中国林科院、中国水科院、中国环科院等相应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的联合,进一步密切合作,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主动服务首都建设大局,加大对绿色北京建设的支撑力度。各学院应当充分地依托优势专业和优势学科,围绕林业等领域建设的人才、科技和咨询等需求,推进产学研结合,广泛开展教育培训、科技服务、决策咨询等工作,增强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产生社会影响。

他倡导积极搭建平台和载体,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要继续发挥多学科交叉的优势,成立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围绕现代林业建设的需求开展社会服务。要充分利用好大学科技园的平台,争取国家政策,加强与企业的联合,促进各学院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强科技产业服务社会的能力。要继续用好国际林业教育论坛等载体,举办更多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占领国际合作的阵地。 

推荐阅读:

袁松亭:中国城市需要大事件的刺激来实现发展

钱学森与中国园林学理论

胡乐国:搞盆景也要与时俱进

陈相强:献身于园林 翱翔在蓝天

编辑: 郁金香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