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设计之星推荐

姓 名:朱黎青
简 介:朱黎青,唯美景观总经理..

园林名人堂首页 >> 设计之星 >> 正文

王澍:做成让中国人“找到了家”的建筑作品

来源:三湘都市报  

王澍:做成让中国人“找到了家”的建筑作品

个人简介:

王澍,男,1963年11月生,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工作。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学奖,成为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
 

主要事迹:

曾追着沈从文《湘行散记》的脚步走了3个月

王澍年轻时是有名的愤青。

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读大二时,他就公开宣称“没人可以教我了”;大三时拒绝画商业效果图,还带着同学到教研室谈判。同学们狂读西学时,他却写出一篇《当代中国建筑学危机》,强烈批判中国建筑界100年来始终没能形成一股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风气。并拿大师们下手,从梁思成到自己的导师齐康,几乎都让他数落个遍。

他甚至追着沈从文《湘行散记》的脚步走了3个月,但既不给房子照相、也不搞土地测量。20多年过去了,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做青浪滩的小村,村小的老师就着夜色来拜会这位传说中的大学生。“聊的什么不记得了,只记得那里没灯,一个人吹着口琴一路踏歌而来。”

他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为硕士论文命名:《死屋手记》。论文虽全票通过,却因其言行“狂妄”,学校未授予其硕士学位。但雪藏在东南大学阅览室的论文副本,没过几年就被学弟学妹们翻烂了。有人说它像个寓言,前瞻了中国建筑界未来的20年。

20年后,王澍从学生变成了老师,依然保持了学生时代的“另类”。他的学生要从锯木、挖土、砌墙学起,刚入学,就要亲手设计并制作一个1:2大小的木凳。在家里连倒开水都不会的学生,到了这里照样要拿起锉刀、锯条。学生还要经常跟随“师父”出门会友,绘画、书法、音律、茶道,聚会主题无所不包。 他一直力图恢复的,是一种“想象中的”传统建筑教学。

传统 “能让一些东西从过去活到今天,并且一直感染着你。”

现在的王澍年近半百,年轻时的狂傲渐渐变成了淡定、接受与宽容。一次,有人看到王澍的作品被人肆意篡改,气得在电话里大叫:“你怎么能允许他们这么做?他们知不知道它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是什么位置?竟然就这样把它拆掉一块!”王澍只淡淡地回了一句:这就是中国,这就是现实。

生活中的王澍不用电脑不上网,甚至很少使用手机。他认为那些事物对生活无益,他要保持内心的宁静。

十几次巴黎之行,他每次只去一个地方——圣日尔曼大街的花神咖啡馆,那是几十年前海明威、萨特静静思考的地方。他说,在那个朴素的街角,他能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不同的气息。王澍觉得,这种气息就叫“传统”,“它能让一些东西从过去活到今天,并且一直感染着你。 ”

语录

■“在历史中,民间的普通人都能建出美丽的建筑;但我们的新城市、新建筑却很糟糕。如果这是专业建筑师干的,那么我甘于业余。我选择站在不知名的人民大众行列中。”

■“一个地方的建筑如果是庸俗的,在那里生活着的人也一定是庸俗的。”

■“我们到现在也不清楚城市到底应该怎么建造,这种大体量建筑建起来的并不是城市,而像是欧美的城市化郊区。改革开放30多年不是城市化过程,而是城市郊区化过程。不仅传统没有了,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就相当于暴富起来的郊区。” 

推荐阅读:

三谷徹:地景与建筑一体化 完美互动

朱明:关于艺术我不向父亲请教

林飞:寿山石雕行业缺高端人才

曾成钢:我要让雕塑说话

编辑: 三叶草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