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商人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园林商人 >> 正文

段君:不迷恋雕塑的实体

来源:新浪  

段君:不迷恋雕塑的实体

个人简介:

段君,艺术批评家、策展人。1982年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2004年清华大学学士毕业,2006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2009年入清华大学攻读视觉艺术理论研究方向博士。自2003年起主要从事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展览策划,以及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历史与理论研究。曾参加2007-2011年第1-5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近年策划的主要展览:《艺术中的鱼》(北京,2008年)、《电子媒体绘画展》(上海,2008年)、《中国病人当代艺术展》(纽约,2009年)、《开国大典——马堡中新历史绘画》(北京,2009年)、《什么是叙事?》(成都,2010年)、《林欣个展——进化共同体》(北京,2011年)。

主要事迹:

段君:不迷恋雕塑的实体

段君:1990年惠特尼美术馆展出《新雕塑,1965-1975年:介于几何形与姿态之间》,跟今天的展览《清晰的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有理论上的关联。《新雕塑》展出的是西方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出现的极少主义雕塑、观念雕塑、前卫雕塑。我比较关注展览结束以后留下的理论遗产,《新雕塑》至今可讨论话题有两点,第一,雕塑家的身份从雕塑的生产者变成作品真实性的授权者。《新雕塑》展原打算把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注重现场的雕塑搬到美术馆,但部分作品已经因现场的消失而不复存在,或者由于运输不便等原因,难以全部汇集在美术馆。展览组织者只好联系艺术家对作品进行重新安置或重新制作,部分艺术家无法到场,但授权给美术馆进行制作,作品同样具有真实性。《清晰的地平线》可能也曾面临此类问题,而且我估计今后的雕塑展将碰到越来越多类似的情况。第二,《新雕塑》展通过雕塑试图把握最近数十年当代艺术的发展实践。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传统媒介中,雕塑因其边界的大幅度扩展,遭受到的冲击最大,因此讨论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可管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雕塑边界的扩展,不是简单地由雕塑发展到装置,而是扩展观念的过程,最后展出的雕塑只是雕塑的尸体。雕塑更大幅度的扩展,是雕塑渗透进入媒介空间,比如网络、录像、电视、电影中的虚拟雕塑,其拓展性在于它居然放弃雕塑的物质性实体。当物质性实体瓦解后,雕塑的定义被颠覆。

由于边界的扩展和定义的改变,不仅是艺术批评,也包括策展实践和艺术创作实践,今后将可能面临两种新情况,第一,雕塑不再如同过去,是与观者面对面的、在基座上的艺术品。观者在展场中或是在开放空间中观看眼前的绘画时不断往后退所不小心碰到的东西,可能就是雕塑。对策展来说,展场布局将不得不作出调整。对观者来说,也将自我更新观展的陈规,因为雕塑不再完全是观者用脱离躯壳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雕塑把观者还原为肉体,迫使观者存在。

第二,雕塑的修改。以往的雕塑较多是一劳永逸的,制作出来以后长期安放在它合适的位置。现代主义雕塑曾主张:一件雕塑如果不得不为新的展览而修改的话,那说明这件雕塑本身是有问题的。现代主义雕塑强调雕塑的自足性,我很认同雕塑的自足性,但我更加倾向于强调雕塑的修改,为了新的展览可以去修改以往的雕塑,但修改不只是根据展场的情况进行布置上的调整,真正意义上的修改是让作品自身的理念得到拓展或阻截,甚至是彻底的推翻。

通过《清晰的地平线》可看到,今天的雕塑家已经越来越重视现场,过去现场只是展示雕塑的空间。但我也较反对“现场比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极端认识,比如当年的前卫雕塑,强调离开唯一的现场,作品即不成立。但前卫雕塑的拓展性是具有启发性的,对当代雕塑家来说,创作的拓展不仅在于题材空间,更在于意识空间,所以我主张不要过度迷恋雕塑的实体,雕塑才能走得更远。

推荐阅读:

韦一:世界屋顶绿化协会副秘书长

展望:感受雕塑艺术家的爱与追求

Dana McIntyre:LiveRoof品牌混合屋顶绿化产品国际独家销售

Ms Linda Velazquez: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会员

编辑: 三叶草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