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专家学者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专家学者 >> 正文

王如松:生态文明建设入宪时机已成熟

来源:新京报  

王如松:生态文明建设入宪时机已成熟

个人简介:

王如松,江苏南京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工作。
 

主要事迹:

条块分割体制是环境管理瓶颈

记者:从生态文明建设入宪到制定《区域生态规划法》,你的建议都围绕着环保立法。也就是说,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走法治之路是吗?

王如松:法治是环境管理的必由之路,这毋庸置疑。从立法到执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特别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性,防止权力对法律的干涉和践踏。

而且,一些矛盾和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比如政绩考核制度、决策问责制度、环保管理体制等。

记者:你如何看待“市民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事情?

王如松:前不久网上传出了这则市民邀请当地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报道。这是社会环境意识提高、群众关注生态的表现,但我们不要过分指责基层环保局长。因为环保工作干得不好,百姓不满意;干得好,可能制约地方GDP的增长,领导着急。

有人统计过,从环保局长这个岗位提升到高一级领导干部的人很少,而且当环保局长时间越长,提拔机会也越小。

另外,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也是环境管理的瓶颈。以生活垃圾为例,可以说,全国截至目前还没有哪一个城市真正解决了生活垃圾问题。

填埋也好、焚烧也好、堆肥也好,是政府负责?还是企业经营?还是市民责任?都有系统不配套,体制不健全,行为不自觉的问题,都是生态文明是否融入了和贯穿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五位一体问题。

我认为,这里既有观念问题、体制问题、行为问题,也有技术问题和系统问题。

改善环境核心是政府决心和力度

记者:除了理顺体制、整合职能外,国家的行政体制管理还需要改变些什么?

王如松:还有生态资产管理模式。我到德国考察时,发现一些地区的生态管理机制很健全。

比如一个房地产项目竣工验收前,要测原来的表层熟土到哪里去了?土壤经过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每100年才会形成1厘米厚的熟土层,是一类宝贵的生态资产,建设项目挖出的熟土,不准翻到地下或作渣土填埋,否则就要被处罚。还要测地下水位与相同条件的邻近单位相比是升高还是降低了?升高表明往地下注了水;降低表明抽取了地下水,都会收到罚单。占用了多少生态资产,就要补偿多少。

记者:现在PM2.5已经被一些网民评为“天下第一难”,社会呈现出“环境焦虑症”的倾向。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如松:PM2.5之后,也许还会关注PM1、PM0.5,但这些都只是表象,其深层原因是人的观念、体制、行为在资源代谢、行政管理和社会行为等环节的生态文明问题。

但是,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一步步来。比如理顺环保体制、整合环保职能,就需要先试点,避免走弯路。再比如PM2.5的治理,如果现在就要求按先进国家标准治理PM2.5,也并非不可能。通过关掉所有污染型工厂和工地、大范围限行机动车等措施就能做到,但是会导致引发失业、影响民生等连锁反应。所以,生态学强调适应性管理,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核心是政府的决心和力度。

从十八大的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到政府工作报告的创新思路和战略部署,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央的决心,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推荐阅读:

钟南山:英国治霾用30年 北京下狠心10年即可

李玉和:大树的诊断 养护和扶壮

吴为山:雕塑重在塑“人”

钟南山:要处理好GDP和民众健康的关系

编辑: 三叶草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