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陕西靖边:“人进沙退”的壮观“历史剧”

来源:西部e网  作者:施雪钧 郑蔚  2013/1/8 14:12:55

老劳模牛玉琴治沙事业拓成产业,儿子领军科技造林

治沙劳模牛玉琴的沙漠林地,与郭成旺仅“一墙之隔”。这个“狂风吹不倒,苦难压不倒”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如今发展得怎么样?当我再次来到牛玉琴的治沙基地时,眼前所见令我大为吃惊。

记得6年前采访牛玉琴时,她拉着我走到屋后的树苗实验地。我看到她的试验林中,柠条、茶柏、樟子松等小树苗,已长成一人多高,全成活了。“你看,我培育的新树种樟子松,长得可快哩,试验了几片林子,都成功了,来年正准备大面积试种呢!”当时她说。

6年过去了。我看到了当年她育的那些小树苗,已大面积地挺立在沙漠道路两旁。仅几年时间,牛玉琴实现了“借你一片荒沙,还你一片绿洲”的承诺。

治沙基地盖了一排新房。最显眼的,是院子里停放的近十辆推土机、卡车及拖拉机等施工机械。显然,牛玉琴的治沙事业已规模化产业化,她成了拥有11万亩林地、600亩苗圃基地、雇用16名专业治沙员工的“绿源治沙有限公司”老板。她儿子张立强,榆林治沙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成了她的得力助手。

望着眼前的“牛老板”,我想起了她的往事。30多年前,牛玉琴嫁到东坑镇金鸡沙村后,一场沙尘暴给她上了“第一课”。那天,狂风骤起,黄尘蔽日,一夜过后,沙堆堵得门都打不开。她好不容易走出门,就被大风吹得东倒西歪,睁不开眼,迈不开步。到地里一看,庄稼被连根拔起,黄沙掩埋了农田,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一家人只能以开水煮白菜或苦菜充饥。从此,她和丈夫张家旺走进沙漠,开始治沙造林。20多年来,她在家庭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累计植树2700多万株,种植灌木4000亩,使11万亩荒沙得到治理,林草覆盖率达到85%。

牛玉琴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中国。她的故事,被拍成电视专题片《牛玉琴和她的树》、《西北治沙一家人》和电影《一棵树》。党和国家也给了她几乎所有的荣誉,她获得了国内外各类奖项87项,成为中国农民中获奖最多的农家妇女……

2007年后,牛玉琴的治沙造林事业突飞猛进,规模化、科技化治沙造林成了新亮点。在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牛玉琴治沙基地苗圃开建,当年平整沙地120亩,并覆土35厘米。到2012年夏,苗圃面积已扩至600余亩。配套设施建设也都一一跟进:基地修筑了7.5公里柏油路;每年打4眼流沙井,铺设了4公里输水管网;架设了8公里高压输电线路,并购置了一套太阳能发电装置。这5年中,牛玉琴治沙基地总投资达1200万元,除地方政府投资300万元外,其余资金都由牛玉琴筹集,目前她尚有60万元个人贷款。

最初为治沙造林,牛玉琴身背200多万元债务,每逢过年,她四处躲债。而今,她有了底气,那就是儿子张立强领军科技造林。“我是第一次创业,把钱都存在了"沙漠银行";现在儿子张立强接班,开始第二次创业,靠的是科技造林致富。”牛玉琴说。

我再一次走进她的苗圃基地,只见14座现代化大棚伫立在沙漠中,3个腾空高架的大型储水罐以及太阳能发电装置等设施一应俱全。

沙区人苦,苦在有沙;沙区人穷,穷在没文化。治沙曾经使牛玉琴债台高筑,她深知没文化的苦。为此,在育树同时坚持育人。而今,儿子张立强大学毕业后进了治沙研究所,有技术,懂经济,领衔科技造林,她心里踏实了。

“这小子,能干着哩!家里的卡车和推土机,从作业到修理,他一人全包了。育苗基地大棚的建设,从设计到采购,也由他一人完成,省了不少钱。樟子松的种子育苗难度很大,县里试验了3年都失败了,可立强的科技育苗,连续3年都获得成功,解决了树苗问题。我们除已栽7000亩以外,还卖了一部分树苗,实现了以林养林。”牛玉琴弯下腰,又指着破土而出的小树苗说:“这个大棚里,育有20万株樟子松树苗,3年后树苗长到50公分后就能卖,一株树苗的市场价在70多元,长到1米多高的树苗,能卖好几百元。”

望着成排的大棚,我粗略算了一下,14个大棚里育有近300万株樟子松树苗,如按每株70元算,就是2亿多。除此之外,她还育有杜松、侧柏、油松、云杉、长柄扁桃等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树苗,这效益,实在太可观了。

面对这一切,牛玉琴坦然地说:“我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还是一个种庄稼、治沙造林的农民”……

“无名英雄”田捷数十万张照片记录30年来“绿”的变迁

靖边数十年来治沙造林的“绿色革命史”没有遗漏,都被一位“无名英雄”乡土摄影家田捷的镜头捕捉并“刻录”下来。作为靖边变迁的时代记录,他留下了数十万张有价值的照片。

在靖边,我看到田捷拍摄的一幅老照片,它唤醒了人们的记忆。那是当年靖边人民治沙的恢弘场面:浩浩荡荡的造林队伍,扛着铁锹,牵着毛驴,背着树苗,一脚深一脚浅地向沙漠深处进军,犹如淮海战役时支前的民工队伍。这个珍贵的镜头,被具有强烈责任感,常年深入一线的新闻干事田捷拍了下来。谈及这张照片,这位朴实的陕北汉子说:“当时的场面太感人了,我觉得这是见证历史的一瞬,必须按下快门。”

田捷说:“纪实摄影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它的人文性和史料性,这些影像对于靖边,对于崛起的中国西部具有双重价值。”正因为如此,数十年来,他身背十几斤重的“长枪短炮”,奔波在基层和乡间。他的镜头,始终聚焦农民,留下了一张张浸满黄土味,有着鲜活时代印记的作品,为中国沙漠治理和三北防护林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此,他曾多次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新闻工作者以及国家林业部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优秀公仆”,并连续3年被中国艺术摄影学会评为“中国优秀摄影家”。

“治沙英雄”牛玉琴已是闻名全国的典型。田捷捕捉的,是当时鲜为人知的牛玉琴背后的故事。

早在1985年,田捷就敏锐感觉到,这位普通农妇的举动不平凡。为此,田捷将她作为宣传重大题材而坚持跟踪采访。这一跟就是20多年。他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带着干粮,提着水壶,顶烈日、冒沙暴,数十次跋涉在大漠中,深入到牛玉琴的林地采访。在沙丘上、毛驴边、牛车上、林子中,捕捉“治沙英雄”一个个感人镜头。夜晚回到家,他埋首桌前奋笔疾书,先后在《人民日报》等全国以及省市级报纸上,发表牛玉琴治沙造林的照片120多幅、消息及长篇通讯上百条,翔实生动地反映了牛玉琴一家的感人事迹。很快,牛玉琴的事迹传遍祖国大地并获得国家级殊荣。可以说,没有田捷长期深入跟踪采访大量报道,“治沙英雄”牛玉琴这个全国典型,至少要晚出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田捷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家乡的“绿色革命”,靖边一山一水的细微变化,都难逃脱他的眼睛。而今田捷即将退休,可他仍关注着“治沙造林”事业。他镜头中的郭成旺、牛玉琴等许多“治沙英雄”,而今都成了社会名人,而他却默默无闻。对名利很看淡的田捷说:“我更在乎"治沙英雄"感人事迹所产生的社会动力。”

确实如此,在郭成旺、牛玉琴等人带动下,靖边涌现出一大批农民个体、联户造林的先进典型,其中承包造林百亩以上的有1904户,千亩以上的有28户,5000亩以上的有13户。

治沙造林,在靖边成了一项热门产业。靖边的版图,正在不断向毛乌苏沙漠扩展……

沙化土地:每分钟减少5亩访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专家王信建

防沙治沙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防沙治沙的现状如何?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未来的使命又如何?日前,本报记者就此独家采访了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专家王信建。

推荐阅读:

林业产业助亿人脱贫 农民增收2万亿元

山东滨州:小小苗木变成摇钱树

内蒙古:生态乌海实现绿进沙退

山东邹平:林业产业每年为高新街道贡献产值超亿元

编辑: 三叶草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