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民6年苦守万株濒危树木育苗成林 被称“金山”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赵孟 2016/12/14 10:16:48
看着荒山变成森林,古云贵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高兴,也心慌”。
天气晴朗时,云南农民古云贵常到距家3公里外的一片林子里走动。
六年前,这位不识字的农民在这里种下1万多棵华盖木、亮叶木莲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如今幼苗成林,古云贵的心里却越发不安。
他并非科研人员,无法获得政府或科研单位的经费支持;而这些植物又因为稀有,在绿化市场缺乏知名度,没有公司愿意冒险购买。
2014年4月,云南环境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欧阳志勤发现了这片林子,称赞古云贵“比很多专家种得都好”。
今年12月初,欧阳志勤对澎湃新闻表示,自己从事珍稀濒危植物保护20多年,从未见过有农民如此自觉地大规模种植珍稀濒危树种。
她说,这些树木无论是科研价值、生态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难以估量。但看着这位农民守着“金山”,却无法变成“金子”,她深感无奈。
古云贵的尴尬遭遇,折射出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现实困境。
由于缺乏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工作主要由科研人员承担,珍稀濒危树种往往只能小范围地长在精心打理的科研基地,当地群众被排除在保护工作之外。
守着“金山”的古云贵现在有些消沉。他说,如果外界能够提供支持,凭借积累的经验,可以把规模继续扩大;如果糟糕的状况持续下去,“只能等十几年后树长大,砍倒做木材卖掉算了”。
编辑: 小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