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顶两架直升飞机”
古云贵繁育的珍稀濒危植物林,位于云南省河口县莲花滩乡一个名叫狮子山的地方。
从乡政府所在地出发,爬过漫山遍野的香蕉林,大约40分钟才能抵达狮子山。从山梁上向下望去,陡峭的斜坡让人眩晕。
2010年,古云贵在这里种下华盖木、亮叶木莲、毛果木莲和睦南木莲共计14200多棵:毛果木莲3600余棵、华盖木2200多棵、亮叶木莲5000余棵、睦南木莲3400余棵。其中,毛果木莲为云南特有珍稀树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华盖木和亮叶木莲 ,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如今,华盖木已亭亭如盖,亮叶木莲肥大的叶子迎风摇曳,碗口粗的树干顶着繁茂枝叶“遮天蔽日”。
在满山都是被蓝色塑料薄膜包裹的香蕉林中,这片绿油油的林子格外显眼。
栽种珍稀苗木,源于古云贵八年前参加的一场会议。
2008年9月,一场关于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研讨会,在河口县隔壁的屏边县召开。
会议由欧阳志勤发起,她希望借助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力量,一起来保护珍稀濒危植物。
欧阳志勤邀请了多位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方面的专家来讲课,告诉老百姓保护这些植物的重要性,并教他们识别、引种和繁育的常识。
古云贵此前曾帮大围山自然保护区采集过一些标本,也受邀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专家们在大屏幕上播放珍稀濒危植物的图片。古云贵看到屏幕上几个树干挺拔、花朵红里泛白的植物时,想起在自家后山上曾见过这样的大树。
后来,他得知这种树叫华盖木,还听说在我国野生的只有5株,是“无价之宝”,“一棵树顶两架直升飞机”,不禁心中窃喜。
1976年,有“中国木兰之父”之称的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教授刘玉壶,在云南西畴县野外调查时,意外发现5株没见过的植物,鉴定该植物为新属新种,于1979年确定为木兰科华盖木属华盖木。因为稀有,华盖木有“树中大熊猫”之称。
屏边县林业局原副局长陶国祥记得,当时常有专家来当地调研,采集标本,“只有5株华盖木”的说法也不胫而走。
古云贵说,那次研讨会结束后,华盖木的果球卖到了350元一公斤,果球里的种子,则卖到了4万元一公斤。
身边寻常的果子身价倍增,古云贵觉得好运就要降临了。
古云贵种植的珍稀濒危植物有80亩,如今幼苗已成林。
“等这些苗长大了,全部卖给我”
古云贵不想错过这样的“好运”。
刘玉壶的弟子、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庆文在河口县调研时,也鼓励古云贵自己繁育种植华盖木,“你在这里第一个种,亏不了的”。
古云贵思忖着,既然是珍稀濒危植物,总不至于没有人要。
多番打听后,古云贵让在越南打工的大儿子,以2万元一公斤的价格,买了4公斤华盖木种。
亮叶木莲和毛果木莲也是珍稀濒危植物,但种子价格比华盖木低很多,古云贵购买了一些种子,将这两种植物也纳入他的繁育种植计划。
2010年春天,古云贵在自家旁边的一块苞谷地松土开地,将这些金贵的种子播撒下去。此后,古云贵还租了狮子山的80亩荒山,用来移栽幼苗。
古云贵统计,这年他繁育套袋的幼苗有10万余棵,最终被移栽成林的,大约有14200余棵。其余的幼苗,后来卖出一部分,剩下几千棵至今仍在基地。
从播下种子到移栽成功,古云贵花费了将近20万元,赌上了这个家庭全部的积蓄,还动员两个儿子参与后期林子的看护工作。
整个2011年,古云贵几乎都是在种植基地度过。冬天的山风猛烈刺骨,有时会扯破竹篾房门,灌入被子。寒冷难耐时,他便生起火堆,捱过长夜。
在古云贵的精心培育下,荒山逐渐泛起了绿色。到2012年,1万多棵幼苗全部存活。
古云贵种植珍稀濒危植物的消息,慢慢在当地传开,不时有人上山向他讨教经验,或者购买一些幼苗。
有人还愿意以2000元每株的价格,购买三米高左右的华盖木作为绿化用,可惜当时他种下的幼苗达不到这个高度。
古云贵此时也并不着急,他估摸着再等两三年,这些树苗将是“抢手货”。
曾庆文三次到古云贵的种植基地,对他的繁育种植工作大加赞赏。古云贵还记得曾庆文鼓励他的话:“等这些苗长大了,全部卖给我。”
专家的肯定让古云贵心里更加有底。
古云贵种树的这片林子旁边的土地,如今全部种上了香蕉,专家称这对水土保护并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