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6年,总面积3.33万公顷,集体林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7%。区内有17个行政村,其中10个为省级贫困村,贫困人口占保护区总人口的30.5%。既要保护生态,又要脱贫攻坚,怎么办?
发展绿色产业扶贫
面对保护区境内集体林权比重大、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状况,保护区管理局决定,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速度,必须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扶贫开发之路。他们结合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机制,确定了重点发展高山茶、中华蜂、生态游、农家乐、竹加工、猕猴桃种植、清水石蛙等养殖产业。
保护区管理局制定了《林下产业发展资金奖励扶持办法》,通过定额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及其他方式,对有利于区内群众脱贫增收的林下产业项目、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扶持。2015年-2016年,管理局共发放奖扶资金230余万元,有效激发了保护区内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管理局还坚持“走出去学”和“请进来教”相结合,先后组织保护区干部和产业大户赴湖南凤凰、永顺,江西铜鼓,浙江建德以及湖南省林科院学习考察,求取林下产业发展真经。连续4年聘请专家开展猕猴桃技术指导,还先后举办了石蛙、中华蜂、茶叶种植等技术培训班。以保护区内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基础发展绿色产业,挖掘生态资源价值,让老百姓不出门也有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合作社牵头带动脱贫
走进乌云界,处处山奇、水碧、林茂、气和、土肥,种茶条件得天独厚,产茶历史可以追溯至西晋时期,至今很多农户都有茶园,都是种茶高手。
但是,此前由于没有合作社或企业牵头,乡亲们种茶都是单打独斗、小打小闹,茶叶价格被压低,种茶效益不明显。
保护区管理局立足高山茶这一特色资源,争取湖南省林业厅的支持,将中国绿化基金会生态公益扶贫项目引入乌云界,帮助200个贫困户建设小茶园46公顷,同时,扶持建立树蓬野茶专业合作社、仙池界茶叶专业合作社,引进刘老树野茶开发公司,大大带动了区内百姓种茶的热情。
2016年,树蓬野茶专业合作社成立,流转1000公顷山地,吸纳345户贫困户入社。合作社带动农户垦复老茶园,并给予垦复补贴,为社员免费提供优质茶苗和启动资金,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鲜叶,每年年底还有返利分红,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茶农卖茶难的问题,而且让茶农在种茶、采茶、制茶等环节均实现了增收。
在竹产业方面,保护区管理局以1.3万多公顷竹林为基础,扶持建立了兵兵竹业、文杰竹业、扶民竹业等加工专业合作社,解决了保护区内近一半南竹的销售问题,新增就业人口800余人。如位于蔡家塘村的桃源扶民竹业加工专业合作社,建有5条生产线,带动105户竹农增收,其中包括35户贫困户。
保护区管理局还以四海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为示范,以吉首大学武陵山猕猴桃研究中心为技术支撑,发放奖扶资金20万元,建立了16.7公顷猕猴桃示范种植基地,为保护区内群众脱贫孵化更多的“金蛋蛋”。
开拓林下脱贫空间
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绝对不能破坏,保护区管理局瞄准了林下的脱贫空间,大力扶持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旅游休闲等多种模式为主的林下经济。
2015年,森源蜂蜜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零门槛”吸纳农户入社,免费为农户提供蜂箱和养殖技术,包收包销。先后有123户群众加入养蜂队伍,其中贫困户70余户,肖永回就是其中一员。
在加入合作社之前,肖永回自养了5箱蜂,因为缺乏销路和养殖技术不佳,一年也就收入几百元。入社的第二年,肖永回养殖的蜂共取了150多公斤蜂蜜,收入3万元。那一年,桃源森源蜂蜜专业合作社有50多户贫困户社员养蜂脱贫。“脱贫的感觉像蜜一样甜。”肖永回说。
保护区管理局支持向阳村和兰坪村农户引进清水石蛙养殖技术,建立了占地面积2公顷、规模达20万只的养殖示范基地,带动20多户示范养殖,3年内有望成为保护区的特色产业。
依托保护区的自然美景,管理局还先后引进了乌云界生态园旅游项目和乌云界生态峡谷漂流项目。前者已投资3000万元,自2014年10月开园以来,吸引游客12万人次,创收300余万元。后者已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年接待游客1.3万人次,年创收200多万元,吸纳当地农户50多人参与服务,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带动周边农家乐的兴起,保护区管理局还对经营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农家乐给予经济奖励。
行走在乌云界,满目的青山令人赏心悦目,遍地的绿色产业令人心怀希望。到2016年底,保护区产业扶贫年创收3000多万元,直接带动600多户贫困户脱贫,6个村摘掉了“贫困村”帽子,保护区40%的农户加入各类产业脱贫合作社。
推荐阅读:
湖南:花木种植 致富脱贫
林业职业经理人:荒山绿了 腰包鼓了
云南下麦庄: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常州金坛:杨梅树下种菊花 助农增收效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