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政府官员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政府官员 >> 正文

周干峙:规划春秋

来源:能源评论  

周干峙:规划春秋

个人简介:

周干峙,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家。江苏苏州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国家建委副处长,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城市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市规划局代局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级建筑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建设部副部长、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现任建设部特邀顾问,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世界屋顶绿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杭州世界屋顶绿化大会名誉主席,国际建筑师协会(UIA)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常务付理事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主要事迹:

唐山、天津:从算账到规划

“工作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国家需要去哪里就到哪里去”,这几乎是那一代人的道德律令。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周干峙又很快被派去做唐山的震后恢复建设规划工作。“我们在唐山飞机场搭了个帐篷,住在里面抓唐山的救灾规划。”唐山的重建规划基本完成后,天津的问题提出来了。

天津震后没有唐山死的人多,当时国家首先面临的是唐山的救灾。二三十万的难民没有地方住,所以震后建设部的重点任务是恢复重建唐山。搞了两年后,有领导发现天津的经济损失很大,大过唐山。尤其是天津住房地面比院落地面低、院落地面比胡同地面低、胡同地面比马路地面低的“三级跳坑”问题十分严重。领导马上指出:不光要支援唐山,还要支援天津。时任国家建委城市规划局规划组组长的周干峙,马上带人从唐山转到天津。

到了那里,周干峙才知道天津的救灾规划为什么天津市自己做不了。当时天津有规划局和计委,按照分工,震后规划盖多少房子,盖在哪里,首先由计委做计划,其次由规划局做具体规划。可搞计划的人不掌握图纸资料,不了解损失现状,坏了多少房子、多少管道,花多少钱都不知道。周干峙带领的工作组开赴天津后,首先要干的事情就是,根据规划局的资料基础,把救灾规划所需要的资金算出来。

“我跟天津市规划局的办公室主任,在一号宾馆整天画图、算账,最后算出来这笔钱总共要24.6亿元,每年要投入8.2亿元,分3年完成。”

这笔资金报送中央批下来后,紧接着来的是房子怎么盖、盖在哪、盖什么样的房子等一系列规划问题。于是,周干峙又被留下来当了天津市的规划局局长。如此又是两年——周干峙在天津呆了四年,重塑震后的天津新形象。

在不远的前方,一个更为艰巨而崭新的城市规划任务还在等待着他。

深圳:一个城市规划的范例

与西安和天津截然不同,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深圳的规划几乎从零开始。

1979年,深圳由原来一个不到1万人的小县城升级为地区一级省辖市,第二年,国家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国家建委决定派出一个“五人小组”支援深圳的规划建设。作为“五人小组”的成员之一,刚刚结束天津唐山震后重建规划的周干峙被被派往深圳,参与主持特区的规划工作。

“历史证明,深圳的城市规划是成功的,幸亏有这个规划,深圳才有今日的发展”,谈起深圳特区的规划工作,周干峙难掩激动,“说来话长,它解决了新的问题,积累了新的经验,特别是在深圳,专业人员与行政领导通力合作,整个规划是大家一笔一划地深入探讨、设计出来的”。

“深圳最成功的一条,我觉得是当时的行政领导跟专家学者、专业人员密切结合,事无巨细,共同商量,现在较少能做到这一点。”

讲到当时的行政领导,周干峙一下子就点出来三个,市委书记梁湘、市长周鼎、主管规划的副市长罗昌仁。周干峙本人由国家建委主任谷牧直接派去,当时虽然没有总规划师的头衔,但他却实际承担着深圳市总规划师的角色。

深圳最初的人口规划,谷牧找人研究后初定为70万。可周干峙从专业角度一算,发现对于深圳这样未来快速发展的口岸城市,36平方公里的土地放70万人太少,实际规划按100万人做,考虑到特区的流动人口,再考虑到交通,事实上将规模做成了一个不断滚动的“活的概念”。最后,当他按120万人规划、160万人可延展,画出规划图后,同样没人反对。

确定了人口规模后,周干峙利用深圳地形狭长、河道分隔的特点,结合自然山川,从东到西,依次布置了沙头角—盐田、罗湖—上步、福田—华侨城、南头—蛇口等五个组团。这种带状组团式布局的城市结构便于调节,也为后续发展预留了空间。同时,规划还预留了地铁、机场、火车站的位置,为深圳日后的城市交通建设提供了空间、节约了成本。

在深圳的规划、建设中,专家与官员配合良好的例子数不胜数。

编辑: 珊瑚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