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吴良镛,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江苏南京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1922年生于江苏南京。1944年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获工学士学位。1946年开始协助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教学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建筑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为北京、桂林、三亚、深圳等城市的规划,特别是旧城区改造整治规划设计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专著《广义建筑学》对建筑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进行了重要的理论探索。
主要事迹:
吴良镛
自梁思成以降,传统建筑的现代化之路一直是中国建筑师的案头命题。作为梁的学生和继承者,吴良镛毕生的梦想是让人们诗情画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当下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建筑试验场,传统、文化、个性和美感正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吴良镛耄耋之年再出发,致力于解决“城市病”和“千城一面”的庸俗化倾向。他不断重申半个多世纪前的常识:中国城市不应是西方僵化的复制品,而是富有传统和灵魂的家园。
中国城市正在成为外国建筑师标新立异的试验场,吴良镛一直在对抗这样的潮流。他认为中国城市建设的危机,实际上是传统秩序的失落、时代精神的迷茫。
理想“孤本”
时间到这里仿佛变慢了。秋天早晨的菊儿胡同刚睡醒,一进一进的院子走入,粗斜的老树仍在,院子中央整齐地码了几十盆花草。四方形的天井让人安心。
不知谁家孩子在练钢琴,跳跃的《卡门》乐段从门缝里飘出来,不觉得吵,倒像是有人在极富旋律线的斜屋顶上掷玻璃珠。
有人趿拉着拖鞋走出屋,揉着眼睛背着手浇花。两位老人坐在墙根下晒太阳,偶尔才搭一两句话。他们身后墙上整片的爬山虎,叶子正逐渐褪成红色,结出了成串的小紫色果。
站在胡同里,市声渺远,只觉几千年几百年的日子就这么悠悠地过了下来。风雨不动的世上人家。
梁思成在1949年9月致北京市市长聂荣臻的信中,谈到建筑师的职责:建筑师是以取得最经济的用材和最高的使用效率,以及居住者在内中工作时的身心健康为目的的。
他有意强调“建筑师”与“土木工程师”的不同,前者更富于艺术精神,须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贴万物,并懂得一个好的建筑如何带给人感官上的愉悦、灵魂深处的温暖。
“菊儿胡同”,诗意栖居的代表作,正是梁的学生和继承者吴良镛在北京四合院基础上设计出的现代民居。
1987年,菊儿胡同是积水、漏雨、杂乱无章的典型地区,吴良镛受邀设计改造。他的“有机更新”理论认为,住房是城市的细胞,新建房应自觉地顺应城市的传统肌理,于是有了“类四合院”,既保留了天井、院中的老树,又能容纳更多住户。房屋为白墙黛瓦,错落别致。
吴良镛非常留意娱目之景:在坡顶修建楼阁和平台,可远眺景山、北海、白塔;在院中配置不同姿态的树种,使院落小景丰富有变;甚至楼阁的高度不一,增加建筑群轮廓线的变化,屋顶亦因此有了韵律美。
如今住在高层小区里的北京人,是无法享受到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了。菊儿胡同里的人却仍可坐拥旧时的景色——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1993年,菊儿胡同改造项目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一时间名声大噪。直到今天,仍为人津津乐道。然而菊儿胡同修建了两期之后即告终止。
关于菊儿胡同的争议也很多。有的人认为,以该地段的重要性而言,菊儿胡同第一期标准不够高。也有人基于对当时中国普遍经济水平的估计,说菊儿胡同标准太高,没有价值、没有典型性,别的地方盖不了。吴良镛认为这是“地产商”的思维。
旧城改造涉及的产权、造价、拆迁等各方利益问题本已很复杂,当政府和房地产商涉入其中时,吴良镛追求的美和舒适,甚至对老北京城旧有肌理的重视,渐渐被房地产业片面追求高容积率的声浪淹没。
“我并不是要所有的房子都盖成菊儿胡同,而只是探索了一条传统建筑改造的路子。”吴良镛说,“据它的条件、根据当时的问题,能够在当时当地的环境里得到发展、创造它的特色,这是我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