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和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世界顶级城市经济学家。1988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今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兼任陶布曼国家和地方政府研究中心主任,计量经济学会院士、美国公共管理学会院士,胡佛研究所、曼哈顿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等职。
爱德华·格莱泽教授主要研究城市经济,发表了大量关于城市的文章,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城市增长、居住隔离、犯罪和房地产市场等。
主要事迹:
爱德华·格莱泽
格莱泽因为写了《城市的胜利》(Triumph of the City)而出名。这本书由英国Penguin出版公司2011年出版,入选2011年《经济学人》杂志非虚构类最佳图书以及2011年《金融时报》最佳商业图书提名,出版21个月长居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城市规划与发展类图书”第一。《城市的胜利》中文版2012年出版,从而使格莱特被更多的中国读者认识。
此外,哈佛大学公开课的视频也有爱德华·格莱泽的《城市的胜利》这堂课,因此,他是这几年全球影响很大的城市经济学家。
近日,爱德华·格莱泽教授来到上海,参加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与北大-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举办的首届“全球城市公共政策与治理创新”国际论坛。
说到爱德华·格莱泽教授,必然要说到这本书——《城市的胜利》,格莱泽因为写了此书而出名。关于全球城市发展的研讨会,自然应该听听格莱泽教授关于城市的观点。在会上,他再次演讲了“城市的胜利”。
风靡全球的《城市的胜利》
那么,《城市的胜利》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可以说,这本书打破了人们长久以来对城市生活的诸多误解。爱德华·格莱泽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对全世界各个洲城市形态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他有很多观点和人们传统的思维不一样,比如,他认为住在摩天大楼里才是最环保。他认为如果真心热爱自然,就应该远离自然,到拥挤的市中心去定居。在那里,人们的公寓面积小、家庭规模小、空间距离近、驾车机会少,人均碳排放量要远远低于农村或郊区。再比如,他认为贫民窟是城市胜利的标志。城市里充满了贫困人口,但城市并非贫困的根源,它只是利用美好的生活前景吸引来了贫困人口。评价一座城市成功与否的依据不是它存在的贫困现象,而是它在帮助贫困的人口提升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方面所作出的成绩。如果一座城市吸引着贫穷者持续流入、帮助他们取得成功、目送他们离开,然后再吸引新的贫困移民,恰恰证明这座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机遇、公共服务和生活乐趣。
城市幸福指数为什么很高
谈到城市,爱德华·格莱泽讲了两个指数,一个是幸福指数,城市的幸福指数很高。从全球调研看,一些城镇化率非常高的国家,满意度也非常高,幸福指数高于城镇化率低的国家。城市与乡村比,在比较富裕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城市和乡村没有很大的幸福度差异,幸福指数都很高,但是,在不发达的国家,城市里的人幸福度远远高于乡村里的幸福度。
为什么城市幸福指数高?格莱泽认为主要是城市的收入高,因为收入与人口密度有关,如果人口密度高,聚集效应带来更高的生产率,也带来更多的收入。无论美国还是欧洲,都是这种情况。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和收入也是成正比的,这个比率甚至比纽约还高。
格莱泽说的另外一个指数,是房产的价格指数,这也是一个上升的指数。总体看,在人口密度非常高的地方,房价的上升也非常快,这反映出人们愿意付高价,愿意住在高密度的城市核心区域。
格莱泽分析了美国城市的发展历史,美国早期很多城市都是沿河而建的,因为很多产品需要低廉的水道运输,底特律就是这样逐渐兴盛起来的。在18世纪,亨利·福特最先启动了大规模汽车生产时代,当时他的想法是,左边是汽车大规模的生产线,右边是红河,大规模生产优势和河道运输低成本,使得汽车兴旺发达起来,并带来了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是保护环境的最佳途径
现在有一种观点,就是有了发达的信息技术,人可以住在偏僻的地方,比如住在森林或者农村,可以通过电话或者其他通讯工具进行沟通,不必都住在城市里。但是,爱德华·格莱泽认为这种预测是错误的,大家还是愿意住在城市。为什么全球化的通信技术并没有让城市变得过时?
因为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至关重要。科学技术使城市变得更美好,更宜居,也使得大家可以共同分享所取得的成就。比如,你有新汽车可以跟大家去分享,城市就是一个分享的大平台,包括酒店、餐厅等等都是大家分享的场所,技术就是推动这种分享,通过这种分享,城市变得更利于生活。
格莱泽认为全球城市化进入了非常精彩的阶段,城市可以提高生产力,能提高收入,提高健康水平,城市里的人均预期寿命更长,另外,城市带来文化的创新和自由。从环保的角度看,格莱泽认为住在城市更环保,人口密集的城市生活正是人类保护环境的最佳途径。他说了一个故事,1848年,一个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到野外去钓鱼,然后在河边烧烤,但一阵大风吹过来,点着了旁边的干草,火很大一下子将旁边的森林烧起来了,最终300英里的森林都烧掉了。后来这个年轻人成为美国著名的环保人士。
格莱泽说:“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示,人是破坏自然的生物,如果我们要保护自然,最好就是离开自然,城市就是这样,人住在城市里就是要远离自然,起到保护自然的效果。”格莱泽展示了几张显示碳排放数据的图,他解释说:“看看这些碳排放测量的图片,城市地区的人均碳排放比较低,因为在城市中,居住面积比较小,出行一般只需短途交通,由此,我们消耗的能源相对较少,对整个环境的伤害也较小。但看看郊区,人均碳排放量反而大,因为居住在人烟稀少的郊区,每次出门办事,都需要开很长距离的汽车,这样反而浪费能源。所以,我们要鼓励人们住在城市。”
当然,城市发展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交通拥堵,对此,格莱泽认为对过多的人开汽车要进行干预,如果你建设更多的高速公路,就会有更多的人去开车。
说到上海,格莱泽认为,上海是一个非常美妙的城市,有非常大的潜力,上海要向全球学习,而上海也有许多好的方面值得其他城市学习,这种学习应该是双向的。
格莱泽看好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潜力,并提出很多有益的建议。
格莱泽表示,中国的城市很可能在21世纪成为世界上其他城市发展的风向标,中国大城市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建设让美国城市显得十分落伍。但中国城市发展必须时刻注意投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政府对于城市发展的投入应该着眼于提高居住于城市里的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必须时刻牢记的是,城市的存在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人们为城市服务。城市发展的核心必须是为了有助于人类的发展,而不是为城市建设的主导者留下功绩。
南京路是个成功案例
中国建造了大量高楼,格莱泽对此表示赞同,因为这样能够容纳更多的人。摩天大楼的集束从环保角度来看是有益的,因为这会减少交通能耗,往上建比往四周建要好。格莱泽认为中国不要学习美国的城市化,因为美国人口大量居住在空旷的郊区,这是自私的选择,带来的污染、交通浪费等是难以计算的。如果中国效仿美国的发展方式,能源需求将成倍增加,因为大量使用汽车和大面积居住能源消耗,将加剧世界能源紧张。他认为紧凑的规划从而方便交通、实现多功能共存,这才是城市的最佳状态。上海南京路是一个成功案例,居住区、餐馆、店铺和办公区同处一地。
城市化要有独立思路
当然,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格莱泽表示,大规模的城市化必然有消极面,比如说严重污染、交通堵塞、人口拥挤等等,避免这些消极面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工程学不能解决所有城市问题,拥堵是伴随汽车工业进入城市的。如果中国希望城市街道畅通无阻,可以采取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并根据一天中不同时段与不同拥堵状况来收费。如果中国像美国那样等到绝大多数国民都开上汽车才开始采取相关行动,这种对拥堵的收费将变得更加困难。
格莱泽认为中国的中小城市是缓解大城市拥堵的中坚力量,最重要的是,他认为中国城市化需要独立思路。虽然向其他国家学习成功的城镇化经验是一条捷径,但中国更需要考量自身特点,从地方的“改革试验区”汲取经验。
推荐阅读:
王澍:在中国的乡间寻找文化的真实
吴志强:把校园变绿是把城市变绿的起点
吴良镛:“四网融合”建设城乡空间
印红:通过污染减量和生态增量提升中线水源地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