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专家学者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专家学者 >> 正文

阮仪三:上海老弄堂急需保护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龚丹韵 魏嘉  

阮仪三:上海老弄堂急需保护

个人简介:

阮仪三,1934年11月出生,苏州市人。1956年考入同济大学,1961年毕业留校。现任建设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主要著作有《护城纪实》《护城踪录》《江南古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等。

主要事迹:

阮仪三

阮仪三

“上海原来划了12个历史风貌保护区,比如外滩、龙华、提篮桥等。其中并没有石库门保护区。五年前,我做了上海石库门的情况调查,提出扩大保护区的范围等建议。当时调查下来,上海还有150多处里弄可以保护。”

“五年后的今天,我发现那些里弄已经拆掉了三分之一。比如说,上海最早出现的石库门里弄之一是苏州河南面的"西斯文里",它现在已经被拆光了。好在"东斯文里"还在,不过也在拆迁准备中。在我的呼吁下,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后来了解到这个情况,及时叫停。不管怎样,先把它留下,留下来再谈。”

采访著名建筑学家阮仪三教授,他开门见山表达他的急切,呼吁要保护上海的弄堂。

目前上海对老弄堂的保护,被概括为四种:一是以新天地为代表的商业模式,二是以田子坊为代表的商民混居模式,三是建业里的推倒重来模式,四是步高里的改善型修缮模式。究竟哪一种更好,或者有没有第五种更好的办法,目前无法达成社会共识。

在阮仪三看来,新天地纯粹是商业房地产开发。田子坊模式是无意中形成的,“居民们把房子出租开店,演变成以艺术家为主的开发形态。原本我很赞成,对里弄保护有好处。不过现在有点走过头,商业氛围太浓”。

再说步高里模式。阮仪三还记得,当时刚刚修缮好以后,居民们欢呼跳跃,都兴奋地说好。但如今发现,怎么修也改善不了居住环境,就开始抱怨了。他认为之所以会有抱怨,是因为根本问题没解决。这些弄堂的老房子,原本是一栋一户人家,现在一栋住着七八户人家,需要七八只马桶、七八个灶披间,房子当然怎么都修不好,反而还破坏了结构。他认为应该恢复到一栋房子一户人家居住,再谈修缮,那么居住环境才能根本改善。“这也是我理想中的里弄保护样式。由于现在没有好的石库门房子做样板,大家总是误解弄堂生活一定很差。但我发现还是有不少老外喜欢租这些弄堂老房子,他们就是一整栋租下来的。”

还有就是建业里。大方向上确实是恢复了一栋房子一户人家,符合上海人的理想,但它完全推翻重造,阮仪三对此表示已经做过批评不想多谈。

建业里位于上海建国西路岳阳路口,据说它是上海现存最大的新式石库门里弄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不到,曾有居民3000多人。2007年,建业里改造保护项目启动。记者在建业里看到,面向建国西路的一扇大门半开半掩,有保安看守,不随便让外人进入。记者只能在围墙外面一睹风貌。新的建业里,乍一看似乎仍然保留了清水红砖、半圆拱券门洞等特色。有网友说许多细节和材料已经与原来不同,但周边居民一致认为“看起来和阿拉印象中的老弄堂一样。”路口书报亭的老板说:“现在这样重新造了一下,我个人感觉外观上与原来也没什么区别,肯定越修越好,以前里面很乱的。”西弄旁边小区的看门人也说:“建业里的老弄堂我以前一直穿的。没改造前里面设施老旧,居民生活不便,还用马桶。老房子结构不牢的。现在从外面看房子变化不大,外墙颜色比以前要新。”不过看门人特别指出,房子栋数明显比以前少。以前的老房子间距太近,现在扩大栋距,亭子间、客堂间变大了。以前沿着建国西路的房子都有天井,现在也都敲掉了。

沿着建国西路,从岳阳路移步到一公里外的陕西南路,就是步高里。同样是老弄堂,步高里采取的是改善型模式。50多岁的徐阿姨说,这里几年前大修过一次,每户人家的灶披间有人来重新装修。地上、墙上铺了白色瓷砖,天花板重新粉刷,还装了抽水马桶。“比以前好点,但是一到下大雨,房子还是会漏水,结构摆在那里,修了几次都没用。”

住在9号甲的居民宛永利说的更直白:“老实说我们这里再怎么改建,居民还是想拆迁。地段虽好,但是生活设施怎么修还是不方便。如果一户人家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政府很好地来帮你装个马桶,但是马桶只能装在自己家里,本来很小的地方又占掉1个平方米。”宛永利希望步高里最好能改建,然后作为单栋房子出租或出售。

暂且撇开其他争议,某种意义上,建业里的改造模式迎合了某些老上海人的心理—能不能有一种住宅,既保留老弄堂的空间布局、邻里关系、穿弄堂的趣味,又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为什么大家对老弄堂、对石库门会留恋?阮仪三认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情结在里面。与其说这是对老弄堂的怀旧,不如说这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们更加渴望小尺度、人性化的居住空间。

石库门形式是合院式的,有内天井。合院式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也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以家庭为核心的居住形式,它充满着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国传统居住形式在北京,是四合院形成胡同,在苏州,是厅堂住宅形成街巷,在上海,就是石库门形成里弄。它充满着良好的邻里关系,由此形成胡同情结、街巷情结、里弄情结。

这些情结是对我们现代化居住的批判。现代的房屋讲究容积率、采光、楼层,等等。房间是用起居室、阳台、卧室来命名,完全是功能型的。现代房屋忘记了中国人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家庭成员的互动和邻里的关系。中国人传统居住的客堂间、两厢房、前厅后堂,首先尊重家庭的集体活动,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彼此照应。合院式房子前门对着后门,前门的阿姨、后门的奶奶可以相互照顾,它充分尊重家庭的伦理关系、亲戚关系。这是现代化公寓不具备的。

关于怎样保护好这些里弄,阮仪三认为关键是三点;一是政策重视,要有保护政策,而非拆迁政策。上海究竟还有多少好的石库门房子,先调查后圈起来,别轻易动,这是底线。“我看了今年的城市规划纲要,特别提出零用地,在全国都是首创,非常好。然而我又担心,真的一点都不建吗?建的话,土地从哪里来?会不会拆老房子?”第二,人口如何疏解,拥挤在一起的弄堂居民到哪里去?第三,保护还是要有钱。

编辑: 珊瑚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