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强: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http://image.yuanlin.com/sr/UploadFiles/2014/10/950659cf-f083-451a-9682-57a6fe043ee0.jpg)
个人简介:
罗强,四川省绵阳市委书记,1963年10月生,重庆市人,研究生,理学博士、教授。1982年7月参加工作,历任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中共达州市委副书记、达州市人民政府市长,中共广元市委书记,中共绵阳市委书记、绵阳科技城党工委书记。中共十八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十届省委委员,省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八届省政协常委。
主要事迹:
为何要不断加大环保工程投入?
■面子建不好难看,里子建不好难受
记者:您曾经说过,面子建不好难看,里子建不好难受。绵阳市为了治理平政河,投入了3亿元修建管网。而很多城市当前仍然热衷于面子工程,疏于对城市管网的投入。对此您怎么看?
罗强:这是个现实问题,也是城市发展快速扩张的顽疾。城市再漂亮,却污水横流,河流恶臭,群众哪有幸福可言。面子建好了好看,但里子建不好难受,是老百姓长年累月的难受。从这个出发点来看,城市必须要把以往的欠账补上。
绵阳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的目标就是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在总目标上生态要跟其他的并列。在民生工程投入上,去年仅在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上就投入了30多亿元,总量比前两年翻了一倍。在资金安排顺序上,第一位就是治污,然后才是治堵等其他事项。
平政河,以及今年启动的芙蓉溪、草溪河等流域治理,全市的投入资金近10亿元。这些投入埋在地下就看不到,但这确实是每一个城市管理者应该做的事情。否则,污水年复一年地流,老百姓年复一年地提意见,还有一到涨水就“看海”,这些让城市管理者心里也不好受。当时,市委市政府下大决心提出的以整治平政河为代表的全市小流域“一年变样、两年变清、三年变美”目标,这个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同时,各县市区和各园区以平政河整治为样板,将本地区群众反映强烈的河流列为重点治理对象,全市11条小流域整治工作已全面启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随着河流水质的根本改善,群众对此反响较好。
记者:我们在绵阳看到,沿河修建的城市绿道已经成为群众散步、休闲的好去处。拿出这么多资金修建城市绿道,出发点是什么?
罗强:在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倡导下,绿道建设已经成为国际运动,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一种新趋势。
以前在绵阳,河堤附近环境较差,有些群众甚至在那里开荒种菜。由于道路狭窄,行人、机动车混行也非常不安全。现在,沿河堤开始修建了城市绿道,方便了步行和骑自行车的市民。绿道两旁,绿树成荫、花团锦簇。
城市绿道的建设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心。群众认为,政府是为了群众做事,也更加支持政府的工作。我们计划,实现沿河堤段城市绿道全覆盖,让更多群众享受环境改善带来的绿色生活。
记者:城市绿道体现了低碳城市理念,这与您在之前任职的城市大力推行低碳城市有关。从原来的低碳城市到现在的生态城市,您的这种发展思路是如何形成的?
罗强:首先这是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要把科学发展落在实处。其次,也与我的个人经历有关。有一年,我作为一个西部城市的市长到东部某发达市考察,那里的楼房都建得很漂亮,道路也很宽阔,但很远就能闻到河里发出的臭味。据当地人介绍,他们已投入上百亿元治理河流污染。
我们是后发展地区,如果再投入上百亿元治理污染,得不偿失。这次考察让我坚定了信念,作为后发展地区,一定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这包括绿色低碳发展观念的树立、绿色产业的选择,以及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等。
记者:为了治理污染,一些地区关停了很多污染企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绵阳市在加强环境治理的同时,有没有影响GDP增长?
罗强:结构调整、转型发展的过程中确实有阵痛。去年我们宣布绵阳煤炭全行业退出,关停了所有煤矿和一些环保不达标的石灰石矿,这是从环保和安全角度做出的重大选择。如果不关,肯定会为经济增长做贡献,但矿山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远远超过了经济效益。我们必须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向,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要依靠科技创新、全民创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记者:在绿色发展战略转型方面,绵阳下一步的方向是什么?
罗强:燃煤锅炉限期淘汰,汽车油改气、油改电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这些措施实施后,将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虽然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入,但也会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绵阳已将新能源汽车列入成长型战略新兴产业,四川省第一辆电动SUV就是在绵阳生产的,近期还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要签约。
我们去年新增加了600户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今年的目标是增加到4100户。这些都是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的企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这两年我们的经济指标可能会低一些,但随着这批企业发展起来,我相信,绵阳的经济发展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推荐阅读: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是重大历史责任
刘慧:以绿化整治为新起点 全面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史建华:遗产保护要与城乡发展相融
张永利:旱区将成我国造林绿化“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