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梁希,浙江湖州人(南浔区双林镇),著名林学家。1913-1916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林科学习,1923年赴德国塔朗脱高等林业学校(现为德累斯顿大学林学系)研究林产制造化学,1927年回国。林业部部长、研究员。提出了全面发展林业,发挥森林多种效益,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亲自深入调研,领导制订了建国初期的林业工作方针和建设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了林业行政、科研、教育及生产体系,促进了新中国林业的蓬勃发展。长期从事松树采脂、樟脑制造、桐油抽提、木材干馏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创立了中国林产制造化学的学科。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事迹:
1950年7、8月间,西北农林部准备铺设轻便铁路,开放发小陇山森林,供应宝天铁路枕木,为此两次向林垦部请示。梁希考虑西北是黄河水源所在地,为重点造林区,如不了解实际情况,不能决定方针,遂不顾年老体弱,亲自率领技术人员前往考察。由于交通不便,67岁的他骑毛驴,乘牛车,深入小陇山北部割漆沟、辛家山一带勘查。后亲自动手写出《西北林区考察报告》,提出应停止建设轻便铁路,制止秦岭林场包工伐木,破坏森林,转向以护林、造林尤其是抚育为业务范围。他并主张教育山区农户,停止烧山滥垦,吸收到林场工作。他的主张,得到当时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的重视。
西北考察期间,梁希写有《西北纪行》诗35首,记录了考察途中的见闻与感想。在“宝鸡渭河大桥晚眺”一诗中,他写道:
一色黄流一色天,江山如此岂徒然。
西来二水平分渭,南去千峰尽入川。
秋草离披压沙渚,夕阳高下照梯田。
桥头陇蜀皆堪望,三处云烟咫尺连。
梁希的诗不尚藻采,但笔淡意浓,诗味隽永。这首诗的头两句,表达了一位林学家对因常年战争、破坏而造成的混沌江山的怅惘之意,是其一生不变情怀的写照。
考察途中,历经辛苦,但梁希的诗中,没有流露任何不快,相反,却充满从容、开朗的意趣。《胡店》一首可为代表:
甘陕程途到此分,千峰送翠百花芬。
君今得陇将何望,客已过秦可有文?
低涧龙泉高涧雨,入山驴背出山云。
宵来居士还乡梦,犹恨木犀香未闻。
古稀之年,骑驴辗转西北大地,深一脚,浅一脚,不胜劳顿,但笔下仍流出这样充满风致的诗句,没有过人的毅力是办不到的。
他也有忧虑,但那只在目睹乱砍滥伐的景象时才会生出。在《烧荒》一诗中,他写道:“百载乔林一炬空,三年田作又成空。老农他去觅新地,烧到山荒人更穷。”诗的题解是:“烧山垦地者三年后地力衰微,必须他迁,名烧荒。”
考察途中,同样的题材,还有《伐木》:
巨材还有几,旦旦发樵夫。
兔窟频移处,牛车劳载途。
梓桐盈把仅,樗栎中绳无?
莫枉伤乔木,嘤嘤鸟在呼。
诗中描写的,是一幅乱砍滥伐之下的荒凉图景,以及一个林学家忧心如焚的感受。
终其一生,梁希都在大声呼吁,森林是人类最根本的福祉,今天的人类,不应该,也没有权力短视与急功近利,去对森林痛下杀手。他曾经写过一篇《新中国的林业》的文章,在林学界广为流传。文章中,他为自己的国家憧憬着这样一幅图画:“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山河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是新中国的艺人。”
这位“新中国的艺人”,以一己之力,在开国之初的新气象中,为中国这个大家园的美丽与健康而殚精竭虑,奔走呼号。
70岁时,为了了解黄河重要支流域的山林荒废和水土冲刷情况,以配合水利部的治黄计划,梁希在苏联专家和中国几位工程师的陪同下,考察了泾河流域,后又赴延水、洛河和无定河流域考察。最后,写成《泾河、无定河流域林区考察报告》。
74岁时,他仍力辨森林保护与发展工业、农业的关系,在举国弥漫的大干快上气氛中,为森林的价值而大声疾呼。针对各省毁林开荒,种杂粮,他说:“抓住千斤亩,丢掉万宝山,得不偿失。”“古人说:‘民以食为天’。我们赞成山区生产粮食,但不赞成粮食排挤森林。山区无森林,农民就没有前途。······只顾眼前,只顾广种薄收,却忘记了‘山上开荒,山下遭殃’一句老话。”
75岁时,他还写出《贯彻农业发展纲要 大力开展造林工作》、《进一步扩大林业在水土保持上的作用》、《每社造林百亩千亩万亩,每户植树十株百株千株》三篇文章,对造林绿化的呼告,到了唇焦舌敝的地步。
也在75岁,梁希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自己生前的最后一篇文章《让绿荫护夏,红叶迎秋》,对森林发出了最后的讴歌,也对中国的绿化前景做了迷人的憧憬。文中写道:“绿化这个名词太美丽了。山青了,水也会绿;水绿了,百水汇流的黄海也有可能逐渐地变成碧海。这样,青山绿水在祖国国土上织成一幅翡翠色的图案。”
“绿化,要做到栽培农艺化,抚育园艺化;绿化,要做到木材用不尽,果实吃不尽,桑茶采不了;绿化,要做到工厂如花园,城市如公园,乡村如林园;绿化,要做到绿荫护夏,红叶迎秋。北京的山都成香山;安徽的山都成黄山;江西的山都成庐山;各地区都按照自己最爱好的名胜来改造自然。这样,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全部成一大公园,大家都在自己建造的大公园里工作、学习、锻炼、休息,快乐地生活。”
这篇文章发表后的三个月,宵衣旰食、积劳成疾的梁希病逝于北京。
他的理想,今天仍熠熠生辉。
推荐阅读:
解振华: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黄少萍:打造生态与产业统筹发展的“泉州模式”
杨保军:树立城市规划建设的底线思维
陈政高:明年争取出台城市设计管理条例 提出建筑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