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剑平:特色小镇建设思路探讨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陈剑平
个人简介:
陈剑平,男,浙江省宁波市人。研究员,博士。省特级专家、学科首席专家、植物病理学家。现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2005年当选首届浙江省特级专家,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植物病害致病的分子基础研究、病害流行预警及其综合防治研究,抗病基因工程,脱毒和抗性种苗创制与推广。
主要事迹:
陈剑平
营舍,村庄、镇、园。我今天跟大家主要交流的是镇,关于小镇的建设。我的认识当中,小镇是聚落的小镇,是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地域的、精神的共同体。我理想中它应该符合这么几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是产业发展的特征,一、二、三产融合,文化创意、绿色产业链,达到一个效果就是农民生活的富裕。但这还不够,还需要它是个美丽的地方,也就是生态学做得特别好,人与自然非常和谐,同时它也是个微笑的地方,也就是说社会学做得特别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构建一个所有人在社会破解现代文明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对抗,人与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非常和谐,是一个可以重塑自我的地方,可以落叶归根的地方,是一个世世代代可以居住的地方,应该从这四个角度来设计和评价。
小镇的规划当中一定要体现什么?就是我们过去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展。但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项目思维,招商引资的项目思维。现在在中国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全球视野,要与国际对标,在小镇建设当中也要这样做,思维要有很多的变化,把项目思维转变成体系思维,在体系之下是系统,系统之下是项目。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以农民为本,科学地把握生物多样性、文化多元性和市场的多样性。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尽可能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重复建设。小镇本身是一个体系,但是在小镇发展当中,它又是一个细胞,一个局部。
所以我们要把小镇做精做细,不仅要考虑小镇的自身,也要考虑小镇与小镇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融合和互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小镇不是个盆景,更不是个舞蹈,它应该是一道风景。比如在一个小镇开始起步策划的时候要做很多的专题研究,比如生态、旅游、文化、健康等,它的产品、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文化产品,还有对标,人的资源、商业模式、资本、土地等等。
三条路径必须要做得完美。第一个是生活的再造。我们原来小镇生活得好,我们建小镇之后要生活得更好,所以首先一个问题是生活的再造。所以要把城市美好的东西,这些农村向往的东西,农村没有的东西,比如说现在信息文明等跟美丽乡村结合,跟中国的农耕文明结合,把现代化的内部环境跟外在环境结合起来,提升生活的品质。第二是生产的再造。它是个发展的地方,所以就要在组织结构的再造、生产流程的再造中进行重组、改变。 第三是生态的再造。要把治理污染、提升产能、生态修复等组合起来,真正变成一个生态。
在这三个路径过程当中,我们把一系列相关的要素构建起来。首先是一个产业融合。农业+N或者是其他产业。第二是功能的融合。第三是城乡融合。第四是人的融合。做到这四个融合就变成一个理想的小镇,理想的农村。然后建设的过程中再做模式的转变,从家庭农产最小的细胞,让细胞组成一个组织,一个组织再变成一个器官,这个器官再变成一个个体,这就是小镇,这就是它的演变,它的进化。所以我们做小镇过程当中最基本的单元就是农户,一家一户怎么做,通过这样就变成一个个体,有很多的个体组织起来的就变成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再加上这样一个城市,就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小镇的开发有三种类型。有开发型的,有改造型的,有迁入型的,要因地制宜去做。
评价的体系太复杂了,最重要的一点是用文化去评价。主要的指标落实在文化上。小镇首先是产业发展。所以产业需要解决五个当前农业大问题,也就是政府要良,农民要钱,市面要绿等。农业结构怎么变迁,技术路径怎么变迁,生产规模怎么变迁,组织模式怎么变迁,比较阈值怎么变迁,政策模式怎么变迁,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科技、人才、市场、效益怎么统筹,怎么组合,最后使得梦圆美丽乡村一步到位。需要多元产业的融合,科技支撑,食品与环境的质量控制等。
推荐阅读:
仇保兴:城市修补宜从老旧小区绿色化改造入手
张建龙:把林业五大改革全面落实到位
张建龙: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筑牢生态基础
张建龙:扎实推进林业五大改革
编辑: 橡皮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