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设计之星推荐

姓 名:朱黎青
简 介:朱黎青,唯美景观总经理..

园林名人堂首页 >> 设计之星 >> 正文

吴良镛:只为“人居”谋

来源:中国园林网  

吴良镛:只为“人居”谋

个人简介:

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教学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建筑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为北京、桂林、三亚、深圳等城市的规划,特别是旧城区改造整治规划设计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专著《广义建筑学》对建筑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进行了重要的理论探索。

主要事迹:


    愁慵满腹与谁听

    贝聿铭说:“你要到哪一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说我认识吴良镛”

    吴良镛立志从事建筑行业,与国难紧紧联系在一起。

    1940年7月的一天,他即将告别高中生涯,和现在参加高考的孩子一样,在母校重庆合川二中的考场上挥汗如雨。总算交卷了,疲惫不堪时,警报骤响,日本的战机突袭来了,“我们赶紧躲进防空洞,一时间地动山摇,碎渣子不断地落下来,火光冲天,瓦砾遍地”。

    吴良镛敬重的国文教员戴劲沉父子不幸遭劫。第三天,他悲伤地挥别合川,行前默默许下宏愿,“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

    他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在书本上,他了解到西方城市有“交通拥挤、住宅缺乏、失去自然”的毛病,心想这些应该跟自己的国家没有什么关联吧。1950年底,他从海外留学回国参加建设,满腔的热情让他认定所谓的“城市病”只是资本主义的产物,社会主义中国不仅可以避免,而且还能建设得更好。

    如今,吴良镛自认当初“太天真了”。

    前段时间他在医院康复治疗,有年轻医生来“取经”,说自己准备结婚买房了,房价这么高,该不该出手。吴良镛无言以对,“我学建筑60多年了,看到这样的情况很难受”。

    还有更大的遗憾让他怒不可遏。

    他揪心现在的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重重误区: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精英文化、轻大众关怀;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制度完善。

    他痛陈有些城市呈现出不健康的规划格局:好的拆了,烂的更烂,古城毁损,新的凌乱。

    他厌烦“打造××名城”的说法,质问“城市能像一个金属器皿任人随心所欲地打造吗?”

    他愤慨不少地方因为片面追求特色,使得一幢幢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这些“巨型结构的游戏”全然抛却建筑适用、经济的基本原则,追求“前所未有”的形式。“试问,如果东倒西歪、歪七斜八也算是一种美,那么震后的汶川不成了美的源泉?这个问题也许要请教心理学家。”他的诘问掷地有声。

    他不解一些人盲目追随西方,不来个国际招标就凸显不出所谓的“规格”,殊不知西方国家已经在为曾犯下的错误买单,美国人早就喊出了要“将我们的城市从埋葬在墓碑群式的天际线下拯救出来”。

    他以北京王府井大街北口为例。中国美术馆的形态是“立正”,路口东北侧的民航信息大厦的形态是“稍息”,这两幢建筑都是坐北朝南,可是路口东南角的华侨大厦却是坐东朝西,来了个“向左转”,把美术馆和民航大楼撇在一旁,显得很不礼貌。

    他提醒北京有可能成为“二手货城市”,他痛惜北京旧城以剃光头的速度和方式进行改造,“已经像一个瘌痢头”,“出现一片片‘平庸的建筑’和‘平庸的街区’”。
 

推荐阅读:

夏邦杰:为中国推开了现代建筑的一扇门

李培智:打造苗木行业“巨无霸”

史建华:传承创新古建文脉 弘扬园林建筑艺术精髓

周也:植树能手 精心培植幸福指数

编辑: 王欢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