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炼:让更多有灵魂的建筑走进城市
来源:互联网
个人简介:
于炼,男,汉族,1962年11月11日生,山东即墨人,197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003年6月加入中国致公党。1983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总裁;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华本地产俱乐部常务理事。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
主要事迹:
“优秀的建筑物是具有生命和灵魂的”,正在出席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建设控股集团董事长于炼这样对记者说。他认为,中国城市的发展速度虽然迅猛,但具有时代生命力、具有永恒灵魂的建筑物却仍然是稀缺品。
记者:你认为什么是建筑的生命和灵魂?
于炼:建筑设计只有和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才能赋予建筑物内在灵魂。
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先生在被称为指导21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北京宪章》中提出:“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它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对城市的营造和城市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
记者:那么,怎样的建筑才称得上是有生命和灵魂的建筑?
于炼:在好的城市建设中,生命与灵魂就蕴含在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中,蕴含在这些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里。比如在北京,历史悠久的菊儿胡同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一个缩影。菊儿胡同新四合院,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利用连接体和小跨院,与传统四合院形成群体,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重视邻里情谊的精神内核。菊儿胡同改造不仅是北京旧城改造的成功范例,也是对如何赋予建筑以灵魂的最好诠释。
因此,一个城市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和氛围,应成为考评城市建设水平高低、建筑是否富有生命与灵魂、管理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尺。
记者:当今中国的城市建设面临一些问题,该如何评判这些问题?
于炼:中国的城市建设向何处去,是正在高速实现城市化的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但解决这一问题的人不仅仅是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者,还应该包括城市建设的决策者。
可以说除了一些比较超前的城市外,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城市建设还是“杂乱无章”的,“因快而劣”、“为有而滥”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城市长期陷入“建设—拆迁—再建设—再拆迁”的恶性循环。一方面,大批“过时”的建筑以平均20年的寿命不断被拆毁,制造出大量建筑垃圾;另一方面,一些极尽奢华、毫无美感、高污染、高耗能的建筑却又堂而皇之地在宝贵的土地资源上拔地而起。
记者:城市规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于炼:犯错成本高,改错成本就更高。建筑问题与政策导向不无关系。比如,土地“招拍挂”制度如果仍然坚持“价高者得”的铁律,而建出什么样的房子永远是第二位的,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招拍挂”制度,在制度中体现出商务条件以外还应满足的条件,例如对建筑设计永久保存和服务,对建筑物的历史价值承诺等。
城市规划是一项政府行为,城市规划又是一项社会运动,是一个应该由全体市民参与的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传播、集聚和提炼的过程,同时政府应及时有效地对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做出调整。
记者: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使富有灵魂的建筑设计有机放大,塑造更多具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于炼:如何在建设中赋予建筑物以生命力和灵魂,构建建筑物与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中国城建集团提出的生态建筑理念和追求目标之一。在城市建设上要强力推行精品工程,同时,推行精细化的城市管理模式,推行公众参与模式,探索民主化管理的新途径。我们必须从定位、规划、建设、管理、营销等各个层面深度把持人文生态的灵魂,以文化擎托城市的底蕴,塑造城市的灵魂。
推荐阅读:
佐佐木叶二:设计的源泉是生活
俞静:存在于斯的“景”发乎于心的“观”
孙筱祥:我不是学者是学生
谢庆泰:做总监要靠“真功夫”
编辑: 毛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