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专家学者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专家学者 >> 正文

樊国盛:滇派园林可上溯至青铜时代

来源:昆明日报   

樊国盛:滇派园林可上溯至青铜时代

个人简介:

樊国盛,教授,先后就读于江西农业大学、西南林学院和南京林业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后又留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现任西南林学院园林学院院长、西南林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教学委员会委员和学报编委。并兼任《云南植物志》编委、云南省植物学会理事,云南省园艺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中国树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学校林学学科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事迹:

樊国盛:滇派园林可上溯至青铜时代

由于地理格局的特殊,宗教文化与人类活动的交流,云南逐渐形成了一个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园林发展态势。为此,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云南省滇派园林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樊国盛,对滇派园林萌发过程进行了简略梳理。

青铜器时期

青铜器时代的云南,就有很发达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和很高的艺术水平,如在大理祥云县境内考古发掘的“干栏式小铜房”。该铜房下层空敞,上层挑出,有窗洞,屋顶悬山,长脊短檐,倒梯形屋面,有挡风板,屋面横向水平错落有致,说明当时的建筑中就有了园林意识。

唐宋时期

三国时期,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随着中原政权的扩张进入了云南地区,促进了滇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汉文化与本土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在一些出土的陶楼的楼上,各式陶俑组成一幅,主人凭栏眺望,仆人吹箫伴奏的场景,耕田、池塘、阁楼、音乐等,构成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画卷。至今仍被称为“孔明帽”的傣家竹楼,其楼顶的传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唐代南诏国的崛起,逐渐形成了具有白族特色的民居及园林艺术;宋朝宗教的繁荣,形成了滇西不同于滇南的佛寺布局。景洪曼飞龙塔,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佛寺园林精品。

元朝时期

1253年,随着蒙古人渡过金沙江,占领大理,云南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民族斗争与融合的重要时期,产生了一些新的民族。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上游地区政治局经济都比较落后,而下游地区比较进步,佛教、伊斯兰教流行,儒学在民间得到普及。

与之相应的佛寺、清真寺、文庙、书院等在各地十分兴盛。昆明圆通寺、西山太华寺、建水文庙、大理西云书院等建筑群,成为了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儒学思想相结合,将殿廊亭阁与山水植物巧妙组合,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典型园林精品,彰显了云南民族文化、山水景观、植物多样性的特色,形成了明显的文化差异与地区分化。

明清时期

元灭明兴清,经济又一次得到了发展,各地区崇尚自然、建设园林成为风尚,具有自然趣味的亭、台、楼、阁等建筑日益增多。

大理的“海山一览堂”、“山腰玉带”等清代在洱海周边大面积植树,使洱海呈现出“千尺长堤三尺柳,绿荫临水水含烟”的美妙景致,创作了优美的自然与园林环境相结合的典范。同时,始建于元代,完工于明清的丽江古城布局奇特,建筑群依山就水,既有山城风貌,又有水乡特色,成为今天不可多见的世界文化遗产。

现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力的增强,地区经济的发展,盛世造园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一大批具有云南特色的园林景观在滇域涌现,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云南特色地方园林。比如,昆明各县区建设的园博园。

还有丽江古城四方街,街道走向随地形自然延伸,街道平面和破面为自然起伏曲折的平面县竖曲线组成,四方街整体不以轴线控制,建筑呈不对称均衡局面,但局部也有轴线处理。古城无墙、无门,开放自由,让人感受到,既无空间桎梏,也无奢华拘束,真实让人体验到一种“自然山水”朴实无华的美感。

“云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是青藏高原与中南半岛的过渡地带,是中国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重要过渡和交汇区,是泛亚地区贸易、文化、交流的中心区。这些独特地理地貌、植被花卉、山水人文等综合因素,形成了西南山水园林园林景观特色。”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教授、博士樊国盛先生说,其特点是,庭院面积一般比较大,园内主要景致追求富有特色的自然山水景观,画面依山就水,突出西南地区丰富的植物景观和民族文化特色;植物种类丰富,独具西南高原风情;园林建筑粗狂有力,装饰色彩自然,极富变化。

樊国盛先生认为,在西南山水园林发展背景下,云南独特的民族文化、植被花卉、建筑文化等,又形成了西南山水园林的一个重要分支云南园林,或称“滇派园林”。其具有大地为背景,借山水之势融民族之魂,展植物之美的园林景观风格。 

推荐阅读:

吴志强:警惕生态城炒作

赵建军:生态文明建设有了长效机制和路线图

梁辉:立体绿化改善人居 执着奉献造福红河

王如松:生态城市建设需更新观念

编辑: 三叶草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