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乌当区:依托“孵化器”农民大发“科技财”
来源:金阳时讯 作者:吴著伟 衣琼 日期:2007-4-16
乌当区以现代农科园区为载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东风镇麦壤村村民高言惠告诉记者,依靠种植18个大棚的非洲菊和康乃馨,2006年,她家靠种花就收入10余万元,“最‘赚’的一个月卖了1.4万元”。在麦穰村,像高言惠这样发“花财”的农户就有95户人家,年总收入达150多万元。 贵阳市乌当区把贵阳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载体,在人力、财力、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使园区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方面的效应日益凸显。 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贵阳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了农业新科技“孵化器”的作用。围绕“蔬、果、畜、花、药”五大支柱产业,乌当区建立了五个专家大院,与省内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姻合作,进行科技嫁接、成果孵化、项目攻关,同时启动省内30余名农业专家组成园区专家委员会,定期到园区指导和开展工作。 园区成立后,积极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和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成果,先后承担了国家小宗粮豆贵州区域品改试验,优质水稻高产栽培试验,莲藕的引种及试验推广,野生兰花驯繁研发,食用仙人掌驯繁研发等10多个国家、省、市项目的试验示范。 为加快园区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扩大推广面,乌当区制定了《贵阳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招商引资办法》,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大批科研公司加盟。目前,已有金太阳兰花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永渝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30多家农业企业入驻园区,从事科技成果的“孵化”和新品种的推广,使园区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增强。 依托园区的“孵化器”作用,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使乌当区一大批农民告别了“粗放”种养殖,品尝到了科技新成果带来的甜头。 偏坡布依族乡以前交通、信息闭塞,村民种养殖仅用于维持生计。2004年,在园区管委会、市、区蔬菜办的大力扶持下,仅有1500余农业人口的偏坡乡就引种了500多亩无茎棒豆、200多亩早玉米,饲养了200多头二元杂交母猪,当年便为村民增收100多万元,人均增收近600元。尝到甜头的村民,种养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去年,该乡引种的无茎棒豆和广豆面积达710亩,早玉米510亩,饲养二元杂交母猪513头,为村民增收200多万元。 东风镇麦壤村地处园区核心区,近年来,在园区的支持下,已有95户村民建600多个大棚种植花卉,花农年人均收入达2.5万元,成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最大的受益群体。永乐乡的“黔山”牌特色蔬菜还畅销省外市场,并打入东南亚市场,成为市民餐桌的抢手货。 大力推广科技“孵化”成果,帮助农民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使科技园区的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园区已建立非洲菊基地200多亩,野生兰花驯繁基地50余亩,无公害蔬菜、精品蔬菜4万余亩,优质艳红桃基地8000余亩,优质杨梅基地7000余亩,辣椒基地4200亩,折耳根基地5000余亩,3万多户农户依托基地走上了致富路。2006年,该区农业实现增加值6.87亿元,同比增长10.0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8元,比上一年净增568元。 编辑:红豆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