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商人动态 | 园林商人区 | 商人专访 | 经营之道 | 第一桶金  | 前车之鉴 | 经典案例 | 商贸首页
经营之道More...
·信息化助力麻章花卉走向全国 花农..
·廖春生网上卖兰花走上致富路
·村长取经网络销售盆景带村庄致富..
·丁俊明:水中养花 一月净赚万元
·侯建勋:20亩大果榛子苗木挣了80..
·征飞园艺马征飞:110亩黄土地10年..
·杨免初:油茶林成为“致富林”
·赵丽霞:打开思路 从花店做到婚庆..
·宿根花卉的“香粉”传奇——记卉..
·董竹超:小小杨桐枝 拓开致富路
第一桶金More...
·怎样下小本挖出第一桶金
·扎根深山25年 农民刘和种下满山苍..
·访黄新文——新中国第一个农民万..
·盆栽果树一个美丽的事业
·吕震辉:从一盆玫瑰花开始创业 年..
·甘玉伦:200元买花种起家 成“花..
·李夫典:从书山中走出的“花木大..
·刘继祥:种草发家
·朱景灿:种植药材 发家致富辟蹊径..
·薛治国:下岗觅门路 制造花肥吃香..
前车之鉴More...
·农家女陈巧荣:求知和创业都需要..
·遂平县:新型农民的故事
·王军:鸟巢一个就够 北京请别再玩..
·枸杞产业富了乌拉特前旗农民 两年..
·巴南滞销苗木当柴烧 盲目种植引恶..
·花乡青州花农的“花文章”
·文信孝:花甲之年花间再创业
·王殿卿:哪里脏乱差 他到哪种花
·央视新大楼落成 主建筑师库哈斯直..
·3亩石旮旯 种出“金玉枝”
  园林商人首页 >> 商人动态 >> 正文
杨海清:沙地上圆了我的绿色梦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吴 镝 王红光  日期:2008-10-13
    人物简介

    杨海清:男,57岁,中共党员,阜新市彰武县四合城乡王家村农民。在24年的时间里他共种下了1410亩草坪,种活了12万棵树,创造了沙漠上的奇迹,成为辽宁个体固沙造林的成功典范,被人称为“当代愚公”。1999年6月,被国家林业局评选为“全国优秀乡村护林员”;1999年6月,被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7月,被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9年5月,被省绿化委授予“省十大绿化标兵”称号。

    上世纪70年代的彰武县四合城乡,根本看不到如此多的“绿”。在杨海清的记忆中,他的家乡是黄色的,没有草,没有树,也没有路,有的就是细细的黄沙。

    那个年头,一到春天,就会刮起遮天蔽日的狂风,有时一夜之间,院子里的沙子就能没过窗台。由于周围没有几棵树,常年干旱,这里的粮食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肆虐的狂风夹杂着沙砾,将“穷帽子”严严实实地扣在村里人的头上。

    虽然杨海清是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却有着一份改变家乡面貌、帮助村民致富的宏愿。植树造林、抵御风沙这个道理,村民们都知道,但要依靠农民来造林谈何容易,杨海清觉得自己应该带这个头。

    改革开放犹如一场春风。1984年春,乡政府号召个人承包沙丘造林,杨海清第一个报了名,而且一包就是1000亩!家里人觉得他疯了,一无车,二无劳力,靠什么造林?最后逼得家里人把他锁在了屋子里。杨海清急得大叫:“这流沙坨子不治住,咱屯子80多户早晚得背井离乡!”

    最后,家里人也没有拗过杨海清,他把家里的10头牛、3匹马和13只羊卖了1万块钱,又在农村信用联社贷了1万块钱,用2万元包下了当地沙化最严重的一个面积为1200亩的沙坨子。

    沙坨子承包下来,杨海清就到当地的治沙研究所去求援,可治沙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明确地告诉他,他所承包的沙地根本就不能种树,只能种些草,并卖给了他一种名为“沙打旺”的草种。这种草在沙漠地区生命力相当强,它生长的速度要比沙漠的形成速度快上几倍。

    捧在手中的草籽成了杨海清的希望,他透过草籽仿佛看到了孩子穿着新鞋走在树阴下的笑脸,杨海清开始编织起自己的“绿色梦”。

    1985年,杨海清惊奇地发现,他承包的沙坨子已经被“沙打旺”完全固定了,再也没有往外扩展。“该能种树了吧!”杨海清在心里合计着。

    治沙研究所的技术人员经过科学的研究,给杨海清制定了治沙方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清晨,在漫天的黄沙中,都能隐约看到4个人影走过,那是杨海清和他的3个孩子,他们每人都背着铁锹,夹着树苗。

    因为常年种树的辛劳,杨海清患上了严重的坐骨神经痛和风湿。但是杨海清不愿意上医院,因为他怕花钱,用他的“计算方式”:“看病的钱又能种1000多棵树。”

    为了买更多的树苗,杨海清把抽了几十年的烟给戒了。“用省下来的钱种树不是更好嘛。”接连3次的贷款和多年的存款总共10万元,他都无怨无悔地搭在了树苗上。

    在杨海清的带动下,王家村家家户户种起了树,几年后,村里的地下水位提高了,有的农户种上了水稻。看到乡亲们的观念转变了,杨海清干得更来劲了。这些年,凡是造林过程中遇到硬骨头,他都主动请缨。

    2002年,全国推行退耕还林工作,乡亲们的热情更高了,都抢着要种树。为了方便村民,杨海清建起了占地10亩的苗圃,让村民能用上合适的树种。
编辑:栀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