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六月,无论是行走在隆回县北部山区的沟沟壑壑,还是漫步于南部丘陵地区的坡坡岭岭,谁都会惊叹:那一团团一串串一片片掩口含羞、花蕊四射的金银花,漫山流淌,把隆回大地点缀得如诗如画。
回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的隆回人民谁也未曾想到:长在山坡上、路边上的小小金银花会流金淌银,成为全县人民赖以致富的朝阳产业。弹指挥手十余年,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现已达到18万亩,享有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金银花之乡”美誉。
说起隆回金银花产业的发展,县委书记钟义凡喜色溢于言表,一语破的:转变观念是前提、培育品牌是关键、延伸产业是出路。
转变观念
把金银花产业做大
二十年前,凡是到过隆回的人,都依稀记得隆回小沙江、虎形山等北部地区贫困落后的模样。
位于雪峰山东麓的小沙江、虎形山、麻塘山为代表的小沙江地区,平均海拔1350米,素有“小西藏”之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生活在这里的瑶汉同胞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00元,90%以上的瑶汉同胞靠救济和乞讨度日。“南瓜汤,木炭火,三个苞谷当两餐”,这首流传在当地的民谣是那时瑶汉同胞生活的真实写照。
瑶汉同胞的困苦一直是隆回县委、县政府的牵挂。为改变小沙江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让瑶汉同胞过上温饱日子,长期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一直在谋求富民良策,寻求小沙江地区适宜产业。先后在那片土地上尝试栽种过苹果、日合系水稻。然而产出苹果比拳头小、比石头硬;种水稻往往是三年两不收,即使是好年成,产量不过300斤。
上世纪九十年代,县委、县政府抓住隆回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一历史性机遇,大打扶贫攻坚战,请来土壤、气象、农作物专家,对小沙江高寒山区进行了集体“会诊”,专家们认为小沙江地区适宜栽种金银花,于是,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大力发展金银花种植业。然而,习惯于种田吃饭、喂猪过年传统种养殖模式的瑶汉同胞普遍认为县委、县政府又在“穷折腾”,过去几十年,折腾来折腾去,我们还不是过着依靠政府救济度日的穷日子,难道生长在山坡上、路边上的萋萋小花会为我们带来财富?于是,谁都不愿意去栽种金银花。
为了改变瑶汉同胞的种植、养殖观念,该县采取“三级联动”扶持制度,即县级领导联片、县直单位联村、干部联户包干模式。金银花产业刚起步的那几年,该县每年安排1000余名干部进村入户,一一上门或做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或带着农民群众去外地学习,开阔眼界,或去当地一些种植能人和致富典型家里参观,让村民们看到自己平日里种水稻“十年九不收”的地别人能栽出“金”种出“银”来,切实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同时,在资金上予以重点倾斜,让农民群众有钱、放心种植金银花。该县把扶贫资金、以工贷赈资金和财政扶助资金打捆,先后投入资金2.5亿元,用于解决农民群众种苗、化肥等生产资金。此外,该县还积极争取国家林业局的扶持,把金银花的栽种发展纳入了退耕还林项目,享受着国家退耕还林的一切补贴优惠政策。
尝到种植金银花甜头的小沙江镇白银村村民罗光定如是说:过去观念守旧,只晓得种田、喂猪,一年到头吃了上顿愁下顿。如果不是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引导和扶持我们栽种金银花,哪有我们今天幸福安康的日子。凡是种植金银花的农户哪个家里没有个几万、十几万的存款。过去是县委、县政府动员我们种,现在是我们自己乐意种呢。
观念变,产业兴。如今,该县不仅生活在小沙江等北部高寒山区的农民乐意种植金银花,而且生活在南部丘陵地区的农民也跟着种起金银花来。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达18万亩,年产干花1.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二分之一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金银花之乡”。
推荐阅读:
郑慧莉:勇闯“花花世界”的加拿大华人
刘先友:想把汶川野花卖到国外
山东临沂10万人“淘金”花卉业 年产值八亿元
南京检验检疫局甘做“绿叶”扶红花(图)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