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Left_Table_1.gif) | 商人专访 | More... | ![](../../../images/Left_Table_4.gif) |
|
![彭秉庭:余辉光华映花卉](../../../UploadFiles/201005/2010510141639895.jpg) 姓 名:彭秉庭 简 介: 彭秉庭,绥化北林区退休干部,他退休后.. >>详情
![张志翔:在植物王国中求索](../../../UploadFiles/201004/201043010252576.jpg) 姓 名:张志翔 简 介:张志翔,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植物分.. >>详情
![俞孔坚:我自爱我的野草](../../../UploadFiles/201004/2010428101457258.jpg) 姓 名:俞孔坚 简 介:俞孔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教.. >>详情
![叶彦奇:用完善的制度和创新的策略铸精品园林](../../../UploadFiles/201004/2010426101616801.jpg) 姓 名:叶彦奇 简 介: 叶彦奇,秦皇岛蓝天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总.. >>详情
|
![](../../../images/Left_Table_6.gif) |
|
|
|
![](../../../images/arrow.gif) |
俞涌荣:让石头开出“艺术之花” |
![](../../../images/arrow.gif) |
个人简介: |
俞涌荣,义乌的一名盆景园艺师,1998年,开始自学盆景设计与制作,2002年,在首届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花卉盆景展上,他的盆景作品获得银奖。他没有专业的美术背景,也没有专门拜师学艺,除了当年女儿为他订的几本园艺杂志,对盆景的所有认识、设计和制作都是自学而成,对他而言,自然山水就是他最好的老师。 |
|
![](../../../images/arrow.gif) |
主要事迹: |
如果说假山盆景可以做出创意来,那么俞涌荣的微型假山盆景和立体假山盆景一定是夺人眼球的一类。
从“泥水匠”到园艺师
“十几年前我是做建筑的,会做水泥、砌地砖,但是没想到,改行十多年,现在做盆景还是离不开石料和水泥。”一边忙着手上的活计,一边和记者闲聊的俞涌荣,看上去瘦瘦黑黑的,和一般人心中的园艺师形象不太符合,只有一双因为长期雕磨石块而长满了老茧的大手,足见其日日与石头为伍。
早在1998年,俞涌荣就放弃了“泥水匠”的活计,开始自学盆景设计与制作。“因为从小喜欢花草虫鱼,有空的时候,我就老往那时的绣湖花鸟市场跑,常常一看就忘了时间。有时候遇到给顾客的庭院布置大型假山盆景的机会就特别高兴,老是琢磨着怎么设计更好看、更生动。”慢慢地,俞涌荣不再满足于仅仅做庭院布置,他开始琢磨着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盆景店。于是,在当时的大棚市场里,俞涌荣有了自己的小摊。
一不小心捧回个园艺大奖
2002年,俞涌荣的阵地移到了义乌农贸城,同年,首届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花卉盆景展召开。就在那届花卉盆景展上,俞涌荣捧回了盆景类银奖,这让他自己都感到意外。
俞涌荣从来没想过自己能获奖,因为在他看来,自己没有专业的美术背景,也没有专门拜师学艺,除了当年女儿为他订的几本园艺杂志,自己对于盆景的所有认识、设计和制作都是自学而成。对他而言,自然山水就是他最好的灵感老师。
建筑材料成盆景主角
“猜猜看,这假山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俞涌荣神秘地问记者。记者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些石头确实挺特别,布满了细密的蜂窝状的小孔,石块还呈现了水泥灰色。“这是水泥浇出来的石块,建筑上叫轻质砖。比普通的石头轻的多,吸水,保湿、透气,关键还容易雕琢,用平常用的十字开刀就能轻松雕刻出自己想要的形状。自从发现这宝贝之后,我就不用普通石头了。”谈到自己的“小发明”,俞涌荣像孩子般得意。
但记者还是有疑问:“这么灰灰的颜色,雕成假山不会难看么?”俞涌荣指着旁边做好的成品说:“你看,因为这石块的吸湿性好,藻类容易成活,这座盆景做好时间不长,但是底部往上5公分左右的面积都已经覆盖了青苔色。时间越久,整个石块越会显出绿色。远远看去,就像森林覆盖的群山,这种效果,一般的石头可不一定能达到。”
除了石头,俞涌荣还对盆景中的另一主角——树木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盆景常用的树木都是微型的,简单说就是要有大树的形态,但是整枝的高度又要控制在0.5米以下,一般都在0.3米左右,太大了就没办法用到盆景中。因为这类树木难找,我经常在逛苗木市场时,看到合适的就买下来,养在自家房前院后,等以后慢慢构思。”
“我做生意不贪心,也不指望赚什么钱。因为做的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所以只要日常生活能维持下去就够了。做盆景,最快乐的时候就是看到有顾客欣赏自己的作品。只要有人喜欢,我就会一直做下去。”说到未来,俞涌荣的话语中透着浓浓的满足。他深信,自己在石头上凿出的“艺术之花”将一直灿烂下去。
(来源:义乌商报;作者:朱葵阳 吕晶晶)
推荐阅读:
徐州汉王藤花种植效益高
苗农万元征集2万年前阴沉木根雕方案
韦宏民:坚守那一抹绿
龚建平:让园林产业为农民增收辟新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