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商人动态 | 园林商人区 | 商人专访 | 经营之道 | 第一桶金  | 前车之鉴 | 经典案例 | 商贸首页
商人
搜索
商人专访More...
刘美莉: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村民心中的贴心人姓 名:刘美莉
简 介:刘美莉,女,新建县望城镇人,中共党员,江..
>>详情  
何巧女:高价股背后的武义“花女”姓 名:何巧女
简 介:1988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1991年开..
>>详情  
黄法祥:东方“君子男”痴恋兰花十载姓 名:黄法祥
简 介:    今年27岁的黄法祥是东方一个兰花种植农..
>>详情  
褚时健:从“烟王”到“橙王”姓 名:褚时健
简 介:    1994年,褚时健被评为全国“十大改革风..
>>详情  
最新商人
·伊东丰雄:好的建筑像一棵树
·佘建彬:倚竹成林 制造业零碳先行..
·吴良镛:只为“人居”谋
·夏邦杰:为中国推开了现代建筑的..
·李培智:打造苗木行业“巨无霸”..
·史建华:传承创新古建文脉 弘扬园..
·周也:植树能手 精心培植幸福指数..
·俞孔坚:“我自爱我的野草”
·黄丛林:菊花育种专家
·涂成荣: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打响..
  园林商人首页 >> 园林商人 >> 伊东丰雄
伊东丰雄:好的建筑像一棵树
个人简介:

    伊东丰雄是一位重要的日本当代建筑师,曾获得日本建筑学院奖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作品风格与他本人性格有着和谐的相似性:人文、简约、自然。最近在新加坡举办的伊东丰雄个人展,浓缩了他近40年的设计精华。

 

 
主要事迹:

伊东丰雄:好的建筑像一棵树

伊东丰雄:好的建筑像一棵树

伊东丰雄:好的建筑像一棵树

    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作品风格与他本人性格有着和谐的相似性:人文、简约、自然。最近在新加坡举办的伊东丰雄个人展,浓缩了他近40年的设计精华。

    伊东丰雄说:“好的建筑就像一棵树”,无论内在外在都符合自然结构,有益于生态平衡。

    眼前这位谦虚和蔼、又别有一番儒士风范的老先生,看起来像是你在东京街头问路时,绝对会从他那里得到亲切回应的一位老人家,不过,他就是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70岁)。没有雷姆·库哈斯极富盛气的棱角外表,亦不似保罗·安德鲁大胆写意的诗人气质,又与扎哈·哈迪德的艳丽仪态相去甚远,但在国际建筑设计界,伊东丰雄的作品风格真的与他本人的性格有着和谐的相似性——人文、简约、自然。

    此次在新加坡举办的“MYCOSMOS:Frommyroomtomycity”伊东丰雄个人展,浓缩了这位大师近40年的设计精华,而他的名字就是最凝练的开场白。想要简短列举伊东丰雄的一两件代表作,非常有难度。日本的长冈音乐厅、表参道TOD’s店、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台湾高雄世运会主场馆、西班牙Torrevieja休闲公园、伦敦Serpentine艺廊……这份作品名录可以继续延长下去。确切统计出他经手过的设计作品数量并没有实质意义,量化看待一个设计者的作品,是具有讽刺性的行为;尤其对于关怀建筑使用者体验和居住者感受的伊东丰雄来说更是如此,我们何不从这个最令人好奇的话题开始——

    “伊东先生,您住在怎样的房屋里?您喜欢自己的房屋吗?”

    他说:“太太两年前过世后,我捐出了以前和太太一起定居的房子,搬进了现在居住的银色小屋(SilverHut)。银色小屋同时也是伊东丰雄建筑博物馆(ToyoItoArchitectureMuseum)小小的一部分,但却是我早在1984年就有的设计概念。那是我向传统日式建筑设计的致敬——一个有着半户外空间/中庭的日式自宅。”

    让大自然流进我们的居室和生活

    银色小屋像是尘嚣外一间遗世独立的复古小居,虽然用纤维、穿孔铝板和延压金属板组成轻型可渗透膜结构,采用的却是日本传统开放式设计。看得出伊东丰雄的确对银色小屋情有独钟,他脸上漾着笑意:“天气好的时候,我享受着穿堂风,非常舒服;而微雨轻洒让我来不及回屋里时,我也不介意站在庭园的树下静待雨停。”

    与其说是日本人独有的风雅,倒不如说是伊东丰雄的“自慢”之心——那是一种极其谦卑的得意,一种野人献曝的骄傲。

    我们的房屋结构被“格网体系”主导

    大师都住在这样房子里,难道我们也应该搬回旧时那种与天地相合的简居陋室?

    “你知道,从20世纪一直到21世纪,建筑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房屋结构全都被‘格网体系’(GridSystem)所主导,格网体系造成了建筑物本身和大自然的隔离,能源消耗方面制造的问题就更多了;理想的现代化建筑设计,不是把人带往古代,而是把人拉近自然。当然,也不可能回到古代,怎样让大自然重返我们的居室和生活,这是21世纪的建筑师应该考虑的。”

    在伊东丰雄看来,现代建筑的滥觞起始于约100年前,讲究的是经济效益、盈利程度和工业诉求。这些建筑作为孤立的机体,像一部机器,兀自发挥功能,不与周围环境协调;但到了21世纪,无论是人和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再次构筑起一种接续性的、协调性的关系。

推荐阅读:

佘建彬:倚竹成林 制造业零碳先行者

吴良镛:只为“人居”谋

夏邦杰:为中国推开了现代建筑的一扇门

李培智:打造苗木行业“巨无霸”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