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康:国际盆栽大师的盆景缘
来源:常州日报 作者:陈荣春 沈向阳 2011/11/8 10:59:44
也在那时,15岁的王永康也收获了生命中的第一盆盆景。“那是一盆独杆迎春花,后来一直被我珍藏了四十多年,前几年在翻盆的时候不幸夭折。”
1968年,王永康下放溧阳,此时,家里的花木盆景已经为数不少。没想到的是,之前一直骂他是“不务正业”的父亲,居然开始像照料自己的儿子一样照料起儿子留下来的盆景。王永康说,那是“老父亲在花盆里寄托对儿子的思念”。
插队8年,王永康没有忘记盆景,经常在周末休息的时候徒步几十里路钻入伍员山,从大山里发现、收集木头,遇到中意的还送回常州家里。
“后来的盆景越来越多,也有朋友喜欢上要我送给他们,那时候年轻,送就送吧,也没想太多,没有发现父亲的脸色一次比一次难看,终于发现,盆景已经成为父亲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从“绿杨花店”到“随园主人”
1976年,王永康结束插队生涯回城,先后在东风印染厂、国棉一厂工作,1984年来到四药厂做了一名花工。而王永康这个花工和别的花工不一样的是,他不遵守工厂的上下班时间,他的理由是,“花工的工作时间应当随花而定,而不能以人而定,半夜去浇水、修枝也不是不可能。”
1985年,王永康和东方印染厂时期的好友一起跑到安徽山里挖了几个月的树桩,运回常州,当年就赚了大钱,“一下子就成为了万元户。”
1988年,王永康正式下海,在丽华租了2亩田,种上康乃馨、月季、满天星等品种的花。对种花卖花没有太多经验的王永康为了摸清行情,和老友贺庆成一起来到当时的花市集散地广州,“就在那两眼一抹黑的地方,一位武汉大姐带着素不相识的我们,一点点地指导我们,告诉我们其中的门道。”
慢慢地,王永康的“绿杨花卉”成为常州规模最大、最有名的花店之一,由绿杨花卉带头发起的联购、团购行为,直接影响和控制了上海的花卉市场。“有段时间,我们承包了昆明到常州的班机,专门用来运输康乃馨等。”王永康记得,绿杨花卉最火的时候,来店里拿花的车辆往往把清潭路堵得水泄不通。
玩了几十年的花,王永康心里最感兴趣的其实还是盆景。1996年,王永康在崇明岛上发现许多黄杨木,而且都是百年以上,心头大喜。于是,他骑着摩托车一个村庄一个村庄、一家一家地上门询问,最终收购了800棵黄杨。“当时是作为绿化苗木收购的,最贵的一棵大概花了600块,现在作为盆景玩的话,价格最低也要三五十万元吧。”
说起对盆景的理解,王永康有些与众不同。他记得,在插队时候就有个老师对他说过:“不要七锯八锯,锯出个猪八戒。”几十年来,王永康一直对此深信不疑,他以为,盆景是一种境界,因势利导,断不能刻意为之。玩盆景,应该是人对树的一种尊重,对其生命的一种尊重。王永康一直很反对给盆景起名的做法,实在没办法,他也只是给起个“无题”的名字。他说,一盆盆景,在你的眼里、在他的眼里,因空间不同、时间不同,甚至因观赏者心情、阅历的不同,每个人看到的景致都不同,每个人的想象空间都很大,因此,非要给它起个名字限制住观赏者的想象,实在不是好主意。
“制作盆景,就是要呈现出其最美的一面。”所以,有时候为了主干上的“一个点”,他往往要等上三五年,将其他部位养好了,再来动手,将整棵树最美的一面呈现在世人眼前。荣获首届中国唐风盆景展一等金奖的黑松作品《寿》就是这样诞生的。
当年这棵黑松被人从山上挖下来后,被王永康收购并栽培成活。为了培育左边的大飘枝,王永康足足等了3年。有谁能想象,一截平凡无奇的山野朽木,竟能够在4年后为主人赢得一枚用150克24K纯金打造的奖牌?
2002年,在台湾盆景界友人刚刚进入祖国大陆经营盆景之时,王永康就开始与他们做盆景生意,从而奠定了他的盆景经营基础。目前,“随园”里可用于销售的盆景成品、半成品与桩材的数量过万,而专业的盆景养护工人就有近20人。
“我现在最快乐的事,就是清晨醒来,去察看盆景上每一个细微的变化。”王永康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推荐阅读:
李启雄:个人拆资让垃圾山变后花园
曹荣根:服务体系支撑产业飞跃
李文鲜:从李家花圃到月季集团
“云花”自主创新 云南由花卉大省变为花卉强省
编辑: 毛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