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经营之道 >> 正文

广西忻城县治理“地球之癌”使石漠变绿变宝的探索

来源:广西日报  2012/11/9 14:20:01

世界环保专家将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石漠化,称之为“地球之癌”,足见其危害之大,治理之急。忻城县自200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来,对石漠化综合治理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仅去年就完成石漠化治理7.65万亩,今年仍保持良好的治理势头,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充分肯定。至今,忻城县不少被联合国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石漠区,摇身一变,成了山清水秀的宜居山村。

治理石漠四原则

封山育林与解决烧柴问题结合;退耕还林与土地整治结合;植树造林与发展经济林果结合;恢复生态与劳务输出易地搬迁结合。

忻城县石漠化治理取得成效,首先是坚持了“四个结合”的原则:把封山育林与解决农村群众烧柴问题结合;把退耕还林与土地整治结合;把植树造林与发展经济林果结合;把恢复生态与劳务输出、易地搬迁结合。

俗话说,对症下药。石漠化的成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气候、地质、植被和地形的影响往往是自然因素;乱砍滥伐、陡坡开荒、铲草积肥、烧山整地、全垦造林、伐薪烧炭往往是人为因素。因此,对石漠化必须综合治理。比如,农村群众生活习惯靠烧柴,不发展沼气,解决烧柴问题,封山育林能搞起来吗?只求生态效益,不讲经济效益,不发展经济林果,植树造林能顺利搞起来吗?

于是,忻城县巧打“四个结合”的“组合拳”,治理石漠化。仅去年以来,全县发展沼气1400座,沼气入户率提高到65.2%;土地整治14万亩;发展经济林果1000亩;劳务输出1.3万人,易地搬迁群众536户;封山育林2.5万亩,人工造林4.1万亩。

城关镇黄宜村古林屯石漠化程度较深、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去年人均纯收入仅900元。今年5月10日,该屯22个贫困户78个农民在政府的引领和推动下,走出了大山,搬进了城南新区宽敞明亮的安置新房,变成了城镇居民,增加了收入,从而使他们原住的石漠区减少人类活动,林草植被得到休养生息。

秃山造林新模式

“任豆+竹子”、“任豆+金银花”、“任豆+桑树”、“任豆纯林”、“金银花纯林”等

石漠化的根本问题是生态问题,人工造林和恢复森林植被是治理的主要措施。

然而,由于气候、地质、植被和地形的影响,加上陡坡开荒,铲草积肥,烧山整地,水土流失等影响,使造林和恢复植被难度加大,所以,要治理石漠化,必须要寻找宜生树草,开创秃山造林新模式。

于是,忻城县组织林业科技人员深入村组、山头调查勘测,针对不同立地条件类型,在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的基础上,做到宜林则林、宜竹则竹、宜花则花,引导群众选择“任豆+竹子”、“任豆+金银花”、“任豆+桑树”、“任豆纯林”、“金银花纯林”等多种石山造林模式。任豆-桑混交林主要用于坡耕地造林。任豆-金银花混交林主要用于石山坡耕地和石山造林。任豆纯林主要在低丘、低山、石山全坡位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造林。金银花纯林主要用于石山坡耕地和石山造林。

任豆属落叶大乔木,高20-30米,胸径可达1米。其生命力强,在棕色石灰岩土、酸性红壤和赤红壤上也能生长。而任木适作家具和建筑用材,市价每立方米高达1500元,与玉米相比,经济优势非常明显。因此,任豆成了忻城县治理石漠化的主要树种,已种了3.8万亩。其中厂上村种下万余亩任豆树,九成光头山长出“秀发”,形成万亩十里绿色长廊。

纯种或间套种的竹子、金银花、桑树等,既易生护山,又有利于短期增收。比如,种植金银花,农民称之为“石头上面种植的杂优稻”。它是藤本植物,其枝叶攀附石头生长,对裸岩有很好的覆盖作用,一些单株大的能覆盖10平方米裸岩,而且种后3-5年即有收益,每亩产花150-250公斤,收入达1500-2000元。

忻城县从2009年起,通过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造林绿化责任书,连续3年每年从财政投资1000万元,专项用于石漠化地区的绿化,对石漠化地区的绿化实行定向育苗,对群众所需要的任豆树苗、竹苗、金银花苗、桑树苗全部免费供应,还引进外地客商创建了金银花脱水加工厂和方格簇厂,就近加工金银花鲜花,免费为群众提供方格簇。

2011年,该县金银花种植面积达11.2万亩,北更乡内仁村仲团屯共有11户人,栽种金银花200多亩,今年春花收入就达12万多元。截至2011年底,该县森林覆盖率达58.51%,比2000年的25.8%增长了32.71个百分点。

三位一体护山林

“养殖-沼气-种植”推进能源和种养革命

伐薪烧炭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行为。为治理石漠化,忻城县探索出了一条既不用上山砍柴又能烧饭煮菜的好办法。即“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生产沼气可以解决不烧柴草后的燃料问题,用沼渣种植可以实现增产增收。

为此,忻城县举全县之力,发动千家万户农民大力发展养猪、养鸡、养牛,大规模的扩种甘蔗、金银花、桑树。实施畜牧水产规模养殖“五个一百”工程,每年投入150多万元,建设各类优良品种养殖示范小区16个,养殖示范户130个。政府每年还相应出台甘蔗、金银花、桑蚕生产扶持新政策,扶持资金达1000多万元。目前,全县沼气池总量达4.1478万座,沼气入户率达65.2%,惠及28万农户。沼气池使用后,全县每年可节省木材11万吨,相当于保护2900公顷的森林免遭砍伐。

如今的忻城,有效遏制了石漠化发展,初步形成“山上竹木花,山下蔗桑粮,家中猪牛羊,沼气水柜进农家”的特色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已由昔日的国家重点扶助贫困县一跃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先进县”,老百姓也享受到了发展生态农业带来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农户告别了泥瓦房,住上了小洋楼。

推荐阅读:

四川:华蓥用绿色产业为城市“疗伤”

河南:汤阴林下产业主打集群优势

浙江:森林旅游的“绿色蛋糕”如何越做越大

安徽:郎溪林农大做林下增收文章

编辑: 三叶草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