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发展之本,生态是生存之基。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走进淮安清浦,你会因一幅幅生态景观而感慨,你会被一则则生态建设的佳话而感动,你更会为清浦人民的大胆探索与有益实践而感佩!
清浦区以创新创优的智慧诠释着科学发展,更以富有个性的方式践行科学发展,书写出领跑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华章2012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江苏省环保厅对淮安市清浦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工作进行了省级考核验收。通过技术评估、明查暗访、群众满意率调查、社会公示和现场检查等一系列程序,考核组一致同意通过国家级生态区省级验收。清浦区成为苏北首家省级生态区、首家通过国家级生态区省级考核验收的县区。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厚重答卷,这是坚持科学发展的精彩实践。冲刺淮安首个国家级生态区,寄托着35万清浦人共建美好家园(博客,微博)的殷切期盼。一个坚定的目标,一个响亮的品牌,一种矢志不渝的情怀,一种求真务实的行动,让“绿色策举”因势发力,让“绿色增长”幸福绵延……
咬定目标不放松,打响十项重点工程攻坚战
生态文明建设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清浦在努力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考核验收之后,没有停下科学发展的脚步,始终在实践中率先探索、主动破题,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认识不断提高、管理不断深入、机制不断完善、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良性过程。
国家级生态区省级验收考核组如是评价清浦的生态成绩近年来,清浦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生态兴区、环境立区的发展理念。绝不以牺牲环境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绝不引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项目,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紧紧围绕率先建成苏北首个国家级生态区的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重点工程,措施实、力度大、亮点多,初步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创建之路,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事非经过不知难。创建国家级生态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每一步成绩都饱蘸着全区人民的共同智慧与汗水。在创建过程中,清浦成立生态创建工作指挥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生态创建总指挥,从住建、农业、卫生、水利、城管、交通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各乡镇及区各相关部门全部建立相关机构,在全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创建组织网络。高起点、高标准组织编制了生态区建设规划,以规划科学引领创建工作开展。制定出台《清浦区生态区建设行动方案》,将生态创建纳入年底综合考核,对完不成创建任务的单位领导实行“两书制”(递交检讨书和辞职书)。与此同时,清浦还大力推进生态创建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村镇, 全区共5个乡镇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39个行政村全部建成省市级生态村,省市绿色社区22个、绿色学校7所,形成了“千军万马抓创建,同心同德保生态”的生动局面。如今,在清浦,生态环保理念逐步走进企业、学校、社区、村镇和家庭。环保知识竞赛、演讲、生态创建万人签名、中小学生环保日记、千人生态骑行……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生态、注重环保、自觉保护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
更为令人欣慰的是,在创建过程中,清浦区重点实施了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置工程、集镇环境提升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环保规范化整治工程、城区美化亮化工程、基层绿色创建工程、生态工业建设工程、生态旅游建设工程等10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主动打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战,并且打好了这场科学发展的硬仗。
这样一组组最新数据诠释了清浦的生态嬗变,这样一个个精确的指标勾画出清浦的环境质态。水环境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环境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天数达到90%以上;声环境城区建成区环境噪声平均值在58分贝以下;全区5个乡镇全部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其中城南乡、盐河镇分别建成首批国家级生态乡镇和省生态乡镇;在全市率先实行乡镇下水道雨污分流;阳光湖公园、城市花园、明远路、勤政路等20余个绿化项目,高水平打造新城景观,扮靓主城南大门;城镇人均绿化面积达到16平方米,村庄整体绿化覆盖率达35%,森林覆盖率达24.73%,受保护国土面积比例达到25%,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种植面积比重高达77%;环保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全区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达到6家,实施循环经济项目8个,通过IS014000认证企业2家;周信芳故居、郎静山故居、苏皖边区政府旧址、韩母墓、清晏园等一些人文景观修缮一新;清江浦庙会的系列活动,既传承了古老的民俗文化,又散发了浓浓的现代生活气息……一个历史悠久的清浦,成功实现了向生态文明迈进的“华丽转身”。
直面难点不回避,大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化水平
“四水浦南城,大运河边望。歌舞升平显景台,露水亭中唱。湖底润榔榆,绿荫花坡上。左岸湖蓝乐众生,北地繁花放。”周末走进清浦区阳光湖,清澈的湖水、大片的绿地,间隙落下的秋叶,耳边传来结伴秋游玩耍的人们的笑声,温馨、和谐、静谧;到处都能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处处都彰显着绿色清浦、和谐清浦、现代清浦生态文明的魅力。
无限魅力的背后,融入了清浦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与创新勇气。
在已有取得的生态成绩面前,清浦人求真务实,保持了应有的清醒认识。区委、区政府多次举行会议,按照省环保厅提出的整改要求,组织人员对当今创建国家级生态区中的不足进行总结分析。同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勇于正视问题,攻坚破难。在第一时间,全力让各项整改要求落实到位。
扎实筑就生态文明建设的“硬件”,不断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力推进区域供水工程,近年来共投资1564万元铺设供水管网123公里,解决了4个乡镇1.1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实现了区域供水全覆盖,农村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1个乡镇建成污水处理厂,4个乡镇生活污水接入主城区管网,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建成17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规范配置一批清运和处理设施,建立了1350人的保洁员队伍,生活垃圾四级转运体系基本建立。委托专业危废处置单位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置,建成11套医疗废水处理设施,全区医疗废物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
补好农村生态的这块“短板”,不断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继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各乡镇建立统一的城管队伍和保洁队伍,落实门前三包。垃圾日产日清,集中清理小广告、店外店,做到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开展植树造林,新栽植各类苗木10万余株,做好补植工作,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对房前屋后的卫生死角,过细排查,责任到人,限期整改到位。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做到分类明确、标识明显、储存合理、转运处置台账记录规范,全部由专业危废处置单位收集处置。抓好医疗废水处理工作,所有卫生院全部安装医疗废水处理设施,举办业务培训班,提高废水处理操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同时定期对处置的废水进行监测,确保达标排放。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扩大区域供水覆盖范围,逐步取代一些小水厂。
消除生态文明建设的“盲区”,不断规范工业企业监管。制定《清浦区工业企业环保工作规范化建设手册》,做到制度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检查到位、监测到位、宣传到位、基础台账到位。实现辖区企业分级管理制度,对重点企业实行人盯厂制度,明确专人负责,每周至少监察一次,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夜间或节假日突击检查。开展企业环境管理全覆盖活动,对辖区内的企业开展拉网式行动,逐一排查可能存在的环保管理死角,做到范围全覆盖,责任全落实。基础台账资料不断完善。针对台账资料中的不足,一一对照、集中精力抓好整改,补充完善了相关材料。
近三年共否决30多个不符合产业政策或环保要求的项目;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小化工整治、环保百日安全检查等专项治理行动,三年来出动执法人员5000多人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52起;强化企业环保基础管理,打造环保规范化企业35家;加强环境信访调处,环境信访案件得到有效办结……思路优化,机制健全,多策并举,拢指为拳,清浦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不断开拓新局面,也不断赢得新优势。
坚持常态与长效,绘织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面绣”
生态是财富,生态是科学发展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审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的。就像抓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样,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都是政府的职责,同样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回眸清浦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最重要的启示在于: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真正实现从以环境换取增长到以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必须始终坚持常态与长效的结合,科学处理好治标与治本、近期与长远的关系。诚如清浦区委书记周青为创建工作如是定位:“生态是建设美丽富庶幸福新清浦的重大考量点,我们必须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抢占制高点,将生态的优势转化为吸引优质高端项目、技术和人才集聚的优势,为发展积蓄后劲。”
这一理念在实践中被演绎为:清浦区将不断巩固生态创建的成果,以更高的标准、更强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推进生态创建,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翼齐飞。
青山绿水向未来。今后的一段时期,清浦区将探索建立生态创建的长效机制,让生态创建成为一项常态型的工作,贯穿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始终。
继续加大乡镇污水干支管网投入和建设力度,在做到饭店、浴室、医院、学校、垃圾中转站等“十个必接”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覆盖范围,提升污水的收集率。针对不具备接管条件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大力推广甘露村200吨/日的小型污水处理厂模式,力争解决所有村居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健全垃圾四级收运体系,落实压缩式垃圾中转站长效运行机制,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继续铁腕治污控污,严格项目准入,从源头把关,杜绝污染重、耗能高、技术含量低的项目落户。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定期开展企业环境安全检查,建立健全环境安全预防应急体系,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联动,考核奖惩、工作倒逼、一票否决、主要领导交两书等工作机制,让生态创建成为清浦区的“一号工程”,贯穿工作的始终。牢固树立创建工作“一盘棋”思想,形成创建整体合力。广泛宣传发动,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建设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强化督查考核,坚持周督查、月通报制度,确保各项创建任务落到实处。
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生态修复。围绕“两河三岸”的建设,着力打造蛇家坝、柴米河清水生态绿化走廊。在完成阳光湖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明月湖生态示范工程建设。
发展有多远,生态文明之路就有多远。统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与生态文明有机结合,崇尚生态、注重环保,全力冲刺国家级生态区一个受人尊敬、令人向往、惠及民生的幸福美丽绿色生态新清浦,必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结 语
温故而知新,创新无止境,实践无止境。让我们回顾与总结淮安清浦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点点滴滴,也让我们汲取更多富有创新意味的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并期待着清浦人民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在建设生态文明之路上迈出更加坚实、更为铿锵的步伐。
推荐阅读:
贵州:锦屏人精心培育“绿色银行”
贵州石阡县:用产业化方式推动生态建设
广东阳山探索欠发达地区生态崛起新路
青海:祁燕水培花卉创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