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龙江染新绿 科学发展铸辉煌
来源:黑龙江日报 2012/12/6 13:00:20
2008年以来,在广袤的龙江大地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气壮山河的造林绿化大会战。经过全省人民五年艰苦奋战,共造林1728.1万亩,超额完成规划目标562.78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5.7%,提高2.1个百分点,创造了黑龙江平原绿化史上的奇迹。
打赢了一场彪炳史册的全民大会战——五年造林绿化的组织推进坚强有力,攻坚战役全面胜利
筑起了一道现代农业的生态大屏障——五年造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日益彰显,风调雨顺土沃粮丰
黑龙江是林业大省,有丰富的林木资源,但这些林木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等山区,而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松嫩和三江两大平原,2008年森林覆盖率仅为9.26%。由于缺少森林植被这一重要生态屏障的保护,全省沙化土地面积达50多万公顷,明显沙化趋势土地达40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达1300多万公顷,每年黑土流失近3亿立方米,“北大仓”每年因此减产粮食近50亿斤。面对这一严酷的现实和挑战,省委省政府组织带领全省人民,掀起了绿化龙江大地的热潮。
精心部署,强力推动。2008年5月4日,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亲自主持召开造林绿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谈话,提出“要大干三年,打一场植树造林的人民战争,全省总动员,各行各业都参战,一年准备,两年大干,完成或基本完成平原绿化和城镇、村庄的绿化工作。”时任省长栗战书同志就贯彻谈话精神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省政府领导和省政府有关部门按照炳轩书记要求抓紧落实。省长王宪魁上任后,反复强调要通过植树造林绿化龙江,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并亲自安排部署造林绿化工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省造林绿化工作的意见》,确定了我省3年造林绿化942.97万亩和五年造林绿化1165.32万亩的奋斗目标。组织编制《黑龙江省造林绿化总体规划(2008~2012)》,明确了建设布局、建设重点和建设标准。高规格成立以省长为总指挥,常务副省长、分管副省长为副总指挥,省林业厅、发改委、财政厅、住建厅等16个厅局为成员单位的造林绿化会战指挥部,强力推进造林绿化工作。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召开造林绿化工作会议,省级领导干部每年都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在造林绿化攻坚时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成立15个督查组和4个暗访组,深入一线督导检查各项工作落实情况。省林业厅专门组建由厅领导带队的9个工作组,分片包干,做好全省造林绿化的检查指导工作。各地普遍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造林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实行党政同责,对未完成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省委省政府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各级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落实,在全省上下奏响造林绿化最强音,为大规模推进造林绿化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全党动员,全民参战。2009年,省绿化委员会、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妇联联合发出了《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倡议书》。全省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党政军民学,工农商科文,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龙江人民造林绿化热情空前高涨,形成了全党重视造林绿化、全民参与造林绿化、全社会支持造林绿化的生动局面。各地普遍把义务植树作为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公民义务植树。各级党委政府将义务植树任务和管理责任分别落实到党政机关、大专院校等单位,由各部门、各单位组织职工履行植树义务。全省各地营造了“公仆林”、“三八林”、“巾帼林”、“青年林”、“爱心林”、“成年林”、“婚庆林”等一大批主题纪念林。五年来,全省共有7090万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植树3.07亿株,尽责率达76.8%,新建义务植树基地6089个。为激发全社会造林绿化积极性,变“让我造林”为“我要造林”,省委省政府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放活林权,落实“谁造谁有、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大力发展私有造林和民营造林,鼓励各界以承包、拍卖、股份合作、租赁等形式参与造林,允许经营者对林木进行抵押、流转,维护造林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给他们吃上“定心丸”,全省各地机关干部、企业主、个体户、农民兄弟承包林地、植树造林的热情空前高涨。各地还积极探索造林绿化新机制、新模式,有效整合生产要素,推动造林绿化深入开展。依安县充分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在全省率先建设林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实行农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通过发展林业经济提高土地收益,实现了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目前已组建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31个,经营面积10100亩。
艰苦奋斗,攻坚克难。面对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的造林绿化任务,全省上下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万众一心、迎难而上,破解了种种难题、攻克了道道难关,保障了造林绿化任务顺利完成。千方百计破解苗木紧缺难题。植树造林没有苗不行,不是本土育苗成活率也很低。发动造林攻坚战的当年已经过育苗期,针对苗木紧缺现状,省林业厅在还具备育苗条件的北部地区紧急增补育苗计划2万亩,全部下达到国有苗圃。森工、农垦总局加快改造现有苗圃基础设施,扩大育苗规模,支持地方苗木供应。2009年春季造林绿化时,省林业厅提供苗木6.2亿株,森工总局提供苗木5000万株,农垦总局提供苗木2000万株,确保了造林绿化苗木的充分供应。千方百计破解用地紧张难题。随着造林绿化力度不断加大,造林地块落实问题成为全省造林绿化的制约瓶颈。各地积极采取承包、拍卖、反租倒包、土地置换、政府征用、政府出资等方法解决用地难题。大庆市在宜林地较少、林业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从沙化退化草原、油田矿区、盐碱地、废弃地上挖潜,有效解决造林用地突出矛盾。千方百计破解资金不足难题。造林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林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各地在资金紧缺情况下,持续加大资金投入,鼓励行业、个人等投资造林,广泛吸引社会资金造林绿化。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五年投入造林绿化资金148.33亿元。其中国家投入资金20.81亿元、占14.03%,地方和社会投入资金114.16亿元、占76.96%。
因地制宜,科学造林。各地在造林绿化工作中,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统筹规划、适地适树、科技造林,确保造林一片、成活一片、成林一片。在树种选择上,综合造林目的、绿化功能、气候土壤等条件,围绕最大化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学选择造林树种。土层薄、立地条件差的地方,主要选择耐旱抗寒树种;土层厚、立地条件好的地方,主要采用经济效益较好树种;城镇、村屯、道路两旁主要采用景观效果较好树种。泰来县根据沙化土壤特点,在大规模治沙造林的同时,把俄罗斯大果无刺沙棘、山杏、枸杞等灌木浆果林作为主栽品种,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在技术应用上,各地高度重视营造林技术的研发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加强从苗木选择、栽植到抚育的全过程管理,加强造林绿化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提升造林质量。各地普遍采用泥浆造林法、樟子松容器苗造林、抗旱造林等适用技术,对新植林进行浇水、扶正、踏实、涂白、修枝等,确保成活。在质量保证上,及时派出技术人员深入一线,着力在整地挖坑、苗木标准、苗木浸泡、栽植浇水和扶正踏实等环节严格把关,发现达不到质量要求的,立即采取补救措施。据统计,会战期间全省共培训一线技术人员30000多人次,为造林绿化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加强管护,巩固成果。为有效解决过去“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问题,保护和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各地在普遍采取“谁经营谁管护”的基础上,切实加强造林绿化管护工作。拜泉县实施领导干部任期林业目标责任制,将林木管护责任分解到县乡、村屯各个层面,与奖惩挂钩,提出栽树以成活论英雄,以管好论成败;对新植幼林实行挂牌造林制度,登记造册;对成林地块划分责任段,明确管护责任。“树是高压线,谁碰谁触电”的林木管护意识在全县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了人人都是护林员的生动局面。嘉荫县各乡镇村屯制定护林村规民约,按照谁造谁管的原则,采取分片到户、分树到人等办法,将栽植的林木划分给群众,实行全天候巡视看护。由于管护到位,全省各地造林保存率普遍达85%以上。
推荐阅读:
山西农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掘金
云南临沧云县多元化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
河南南阳:以城带乡 构建美丽新家园
变革 吉林森工的“跨越之道”
编辑: 三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