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龙江染新绿 科学发展铸辉煌
来源:黑龙江日报 2012/12/6 13:00:20
筑起了一道现代农业的生态大屏障——五年造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日益彰显,风调雨顺土沃粮丰
昔日沙地滩涂已成片片绿洲,昨天荒山秃岭变得绿意葱茏,过去无垠田野而今林带网织。五年造林绿化,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得到全面加强,森林生态功能得到较快恢复。2008年以来,全省粮食总产量以每年100亿斤的速度递增,2011年达到1114.1亿斤,今年有望突破1200亿斤。全省粮食总产量之所以能够连年获得大丰收,现代化大农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得益于造林绿化产生的巨大生态屏障作用。
防风固沙林建设成效显著,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黑龙江省西部与内蒙古交界地带,由于过度放牧、肆意开荒以及多年持续干旱少雨,造成土地沙漠化并持续东移扩大,形成松嫩沙地,不断威胁国土生态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五年造林绿化,以“三北”防护林建设为牵动,以“松嫩沙地”、“西北风口”治理为重点,营造防风固沙林61.7万亩,沙区森林覆盖率由建设初期的不足2%提高到8.7%,进一步巩固提升西部沙区生态系统,基本形成乔灌草、网带片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有效遏制沙化扩展趋势,控制和减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齐齐哈尔市以沙化程度严重的泰来、龙江、甘南等地为重点,大力实施“千亩片、百亩林、精品方”工程,集中连片营造防风固沙林、沙地经济林,完成沙地治理工程造林36.5万亩,营造千亩以上片林16个。杜尔伯特县着眼于建设“生态名县”,全面治理“西北风口”,规模造林20万亩,成功打造一条长约90公里、平均宽20公里、区域面积达269万亩的绿色生态走廊,成为巨大生态屏障。大庆市大同区在“西北风口”持续大规模造林,新增造林面积8万亩。目前,黑龙江省西部沙区八级以上大风次数已由建国初期年均28天减少到现在的年均7天左右,有效降雨次数增加2~3次,粮食产量提高15%,基本杜绝了风蚀造成的风剥地、撸籽粒的现象。
水土保持林建设不断加强,水土流失得到综合治理。黑土地是黑龙江农业发展的根基,保护黑土地,就是保护黑龙江的大农业,就是保护国家的大粮仓。面对局部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黑土层日益瘠薄的实际,各地通过五年大搞植树造林、治山治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0万亩,有效发挥森林蓄水保土作用。拜泉县曾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他们通过全面实施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的造林绿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相比,坡耕地泥沙流失量减少89%,土壤径流减少78%,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1%,风速降低58%,空气湿度提高10%~14%,蒸发量减少14.6%~17.8%,林网内已形成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小气候,各类农作物产量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呈现连年丰收的喜人局面。目前,全省已经探索出以造林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漫川漫岗地区“三道防线”、丘陵沟壑地区“蓄水养土”、农牧交错地区“轮封轮牧”等治理模式,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的危害。
农田防护林建设日益巩固,粮食作物得到有效保护。肥沃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黑龙江省粮食核心生产区,区域耕地面积1.49亿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4%,粮食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90%以上。农田林网是两大平原农业的最好屏障,是实现林茂粮丰的一项重要生物工程。五年造林绿化,全省新增和更新农田林网110.9万亩,使两大平原基本实现林成网、田成方,有效发挥防风防沙、保水保墒的生态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齐齐哈尔市重点推进农田防护林补带、残次农防林带更新改造和农防林接班林带营造工程,实现农防林提档升级,共完成农田防护林营造面积20.59万亩,新补造农田防护林带2058条、面积2.75万亩,更新改造农防林带7469条、面积7.53万亩,营造以两松为主的接班林带3453条、面积10.31万亩。目前,全省农田防护林保护面积达1.4亿亩,基本构建起林茂粮丰的农田防护网络,成为国家大粮仓的安全卫士。
实施了一项美化环境的民生大工程——五年造林绿化的社会效益有目共睹,城乡巨变福泽百姓
城在绿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天蓝云白、山清水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今已成为龙江人民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五年造林绿化,有力推动了全省“三优”文明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面貌极大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城区市郊扮起一处处绿色景观。五年造林绿化与全省城市改造开发建设紧密结合,加快城市建成区和城郊结合部造林绿化步伐,增添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城区市郊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哈尔滨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目标,着眼于“打造万顷松江湿地,建设百里生态长廊”,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重点实施松花江两岸及城市新区、广场公园、街道庭院等城市精品绿化工程,城区植树43.65万株,人均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绿地率35.25%,城市绿化功能和景观效果大幅提升,促进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双鸭山市积极打造“山水生态城”,加快争创“国家森林城市”,投入资金1亿元,大力实施森林围城、森林进城工程,对城市森林公园、公共休闲绿地、矿山塌陷区及废弃地、河道两岸、人工湖等城市重点地区、闲置地带实施集中成片绿化,打造城市精品特色景观节点,大幅提升市区绿化水平,累计栽植树木3万余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5平方米,均居全省前列并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标准,实现了由“煤城”到“绿都”的华丽转身。
垦区林区崛起一座座绿色小镇。五年造林绿化与全省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各地涌现出一大批环境优美、风格迥异的绿色小城镇,特别是垦区林区小城镇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绿色小城镇已成为垦区林区的重要标志。农垦总局实施“绿满垦区,共建生态家园”、“绿在我身边,共创森林垦区”建设活动,倾力打造“绿色城堡”,坚持乔、灌、草、花结合,提高造林绿化的品味和档次,拓宽护路林、护城林,累计植树造林88万亩,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7%,海林农场、七星农场被评为全省旅游名镇,建成一批国家级优美示范乡镇,基本形成具有农垦特色的园林化城镇群。克山农场高标准实施围城绿化,全力构建以绿色广场走廊文化区、林荫休闲区、林田风景区、千亩森林游览区和景怡园为主要内容的“四区一园”绿化格局,打造“宜工、宜商、宜居”优美城镇环境。森工总局以建设林区特色、现代化特征和生态内涵的林区小城镇为目标,通过大搞林业局局址造林绿化,涌现出亚布力、绥棱、兴隆、清河等生态园林型小城镇。
千村万屯建起一个个绿色庄园。五年造林绿化与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龙江大地涌现出一大批村容整洁的小康示范村、文明样板村,共绿化村屯32184个、占村屯总数的87.6%,使全省村屯绿化落后的局面彻底扭转,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地按照“穿裙子、扎带子、装瓤子、建园子”的建设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实行绿化、美化、香化、净化相结合,极大改变了村容村貌。绥棱县合理规划绿化布局,积极建设公园式绿化景观,上集镇大兴村建设1.7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1.5万平方米采摘园和1万平方米垂钓园,栽植云杉、樟子松、柞树、桦树、果树、柳树等树木1400棵,花草掩映、绿树成荫,高低搭配、错落有致。
路旁岸边筑起一条条绿色长廊。五年造林绿化与交通建设紧密结合,在公路两旁、铁路两侧、河道两岸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目前,全省绿化公路(包括乡村道路)10.1万公里,占可绿化里程的84%;绿化铁路3216公里,占可绿化里程的88%;绿化河道9510公里,占可绿化里程的81%。公路绿化普遍采用大苗栽植,一次成林,大力植造经济林、生态林等适宜树种,充分体现绿化景观与公路等级相匹配、绿化布局与城乡环境相协调,收到了良好的视觉和景观效果。穆棱市、林口县在没有国家退耕政策和资金补助情况下,市县财政进行补贴,完成201、301国道两侧可视范围退耕1.2万亩。肇源县以境内松嫩两江沿岸绿化为重点,造林绿化长度达20多公里,营造护堤护岸林0.5万多亩,同时对辖区20多条两侧低洼积水或没有绿化用地的道路采取客土造林等措施进行绿化,栽植胸径4厘米以上的垂柳等树木,进行定干、涂白,有效解决光板路绿化难题,提高了公路绿化水平。
推荐阅读:
山西农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掘金
云南临沧云县多元化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
河南南阳:以城带乡 构建美丽新家园
变革 吉林森工的“跨越之道”
编辑: 三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