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商人动态 >> 正文

余晓兰:20年坚守披绿荒山

来源:山西晚报  2012/12/7 12:55:03

初次见到余晓兰,是在右玉县城的家中,今年45岁的她,浓郁的右玉口音,已让人听不出她来自美丽的云南,当问及还会不会说家乡话时,余晓兰笑了笑,摇摇头,“不会了,都忘得差不多了。”

余晓兰,右玉县杨千河乡南崔家窑村的一位普通村民,这个来自云南的山西媳妇,身高不足1.6米,凭着一股韧劲,20年如一日坚持在荒山上植树播绿,共种植60多万株松树、3万多株杨树、果树,10亩人工沙棘林、10亩拧条林,还办起了家庭林场,培育各种树苗100多亩,硬是把一万多亩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的海洋。

如今,一座座荒山,成了一个个“绿色银行”。

把家乡的绿色带到山西

冬日的右玉,气温已降到零下20℃,由于地处风口,七八级的大风把人刮得都难以站稳,经过积雪、泥泞的山路,记者来到位于右玉县城西北30公里处的南崔家窑村。

南崔家窑村地处晋蒙边界、长城脚下,说是村子如今只剩下一户人家。2001年开始,这个原本50多人的小村庄开始移民,只有余晓兰一家留守。放眼望去,河滩上杨树挺拔,近处山坡上果林错落,虽然叶子已经凋落,但在层层白雪的映衬下,别有一番风味,远处大片的青松将山坡点缀得绿意盎然。

余晓兰有两个孩子,23岁的大女儿已经参加工作,11岁的儿子在县城上小学。这几年,春夏秋三季,余晓兰和丈夫都会回到村里继续植绿。“就你们一家人住在村里,不寂寞吗?”余晓兰指着满山的松树,“有这些‘孩子们’陪着我呢!它们可是我一棵一棵栽起来、一瓢一瓢浇灌长大的,看见它们,我打心眼里高兴。”

余晓兰出生在云南,1989年秋,跟随退伍的丈夫回到南崔家窑村,之前只听说右玉条件艰苦,娘家人也全都反对,老父亲甚至在走的时候都不愿意和她说话。尽管来之前已经抱定吃苦的念头,但到婆家之后,才真正知道现实生活远比她想象的更残酷,“一新一旧两床铺盖,四个已经变了色的盆,70块钱,加上丈夫的安家费,就是所有的家当。”

为了爱情,余晓兰咬牙留了下来。婚后头两年,为了生计,她从书上、报纸上寻找致富经,夫妻俩开荒、养猪、种蘑菇,然而始终没有摆脱穷困的现状。

1992年,当时在右玉县城经营生意的余晓兰从电视新闻上得知右玉县号召全县人民治理“四荒”:“我喜欢绿色,做梦都想把家乡的绿色带到山西来。”于是她劝丈夫一起回村承包荒山荒滩,她告诉丈夫栽树也是条出路,“承包荒地可以种植果树,三五年就能见到收益;承包荒山种树,几十年后养老就不用愁了,还能给孩子们留下一片绿色。”在妻子的劝导下,夫妻俩承包了村南4000亩荒山荒坡和门前的30亩乱石河滩。

喝了十年的土豆稀饭

然而,看似光明的前景与现实相差很远,右玉地处高寒,山上石多土薄。第一次上山,恶劣自然环境就给了余晓兰一个下马威,山上是光秃秃的,一镐下去砸到石头上能溅起火星,要是遇上刮风天,大风夹杂着沙尘,满山沙石乱飞。

村里人也不理解余晓兰的行为,说她在云南是个种树的,如今来这地方瞎闹腾。就连心疼媳妇的婆婆都劝她:“晓兰呀,咱们这沟、这山,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祖祖辈辈都种不活一棵树,凭你俩能闹出个啥?”

余晓兰是个犟性子,认准的事谁也拦不住,凭着一钎一镐和两双手,夫妻俩开始了治理荒山荒滩的历程。此后10年,她和丈夫挖坑、围堰、垫土,春天种树,夏天浇水,秋天挖鱼鳞坑,冬天打地埂。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绿化,那段时间两口子早出晚归,饿了,就啃几口干馍馍或在地里烧几个土豆吃;渴了,就喝几口山沟里的凉水;困了,就窝在树坑里眯瞪上一会儿。“右玉十年九旱,树苗成活率很低,熬不过3年,树苗就不算活。”为了保证成活率,她每天都要往山上挑60多担水浇树,担不上去就一桶一桶地往上提。有一次,心跳变慢,气也喘不上来,躺下去就站不起来了,“当时,感觉就像是到了鬼门关一样”。事后去医院检查,发现是因为长期辛苦的劳作加上营养不良造成严重的低血糖。

为了种树,余晓兰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还落下了饥荒,一度生活都成了问题,每天只能和家人熬些土豆稀饭喝。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年,对于南方长大的她来说,那会儿要是能吃顿大米饭都是奢望。“自己吃了不少苦,孩子们也跟上受罪。”

余晓兰告诉记者,日子苦不怕,咬咬牙坚持坚持就过去了,最心酸的是看着自己亲手栽种的树木没能成活,2007年,右玉干旱、风大,刚种植的小树苗,还没来得及扎根就被大风吹跑,那会儿,自己坐到山坡上,连死的心都有,但她反复地安慰自己,“这是自然环境的因素,明年一定会好起来的,而且别的树苗都在慢慢长大,还有希望。”

推荐阅读:

鹦哥岭青年团队:相约美丽中国的希望之钥

中青年书法名家苏州“对话园林”解读古典园林

李红民:3年时间 投资超千万绿化荒山近7000亩

徐广艳:未雨绸缪方能一路向前

编辑: 三叶草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