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经济林产业 为农民铺就致富路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包昕 2013/1/9 11:04:53
为实现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双飞快进,近年来,青海省不断完善林业产业政策方针,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种苗、森林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其中,经济林产业异军突起,枸杞、沙棘、核桃3个树种成为主打树种,面积逐年扩大,从2007年的259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93万亩,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
枸杞种植发展迅猛。全省枸杞种植规模由2005年的不足4万亩迅猛发展到现在的30万亩。种植范围由柴达木盆地的都兰、德令哈、格尔木、乌兰县扩展到共和盆地的贵南县、共和县、同德县。枸杞品种主要有黑果枸杞、宁杞1号、宁杞2号等6个品种。产量逐年增加,种植效益不断提高。目前进入盛果期的枸杞有近7万亩,枸杞年产量达到1.4万吨,产值5亿元,辐射带动农户近5000户,户均增加收入6000元。枸杞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
沙棘产业深度拓展。沙棘是青海省分布较广的树种之一,总面积达到230万亩。近年来,全省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建基地、树龙头,壮大沙棘产业。2012年青海省编制出台了《沙棘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新建30万亩、改造90万亩、建成120万亩的标准化沙棘基地。截至目前,已建立优质沙棘基地26万亩。建立沙棘苗木繁育基地1.7万亩,年产苗木20亿株,沙棘原料林基地建设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推进。蓬勃发展的清华博众公司、康普生物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共研发出沙棘系列产品10余种,产品已远销国内外市场。沙棘产品出口额占全国沙棘产品出口总额的63%,成为我国生态高科技产品出口的典范。公司带动13371户农牧民增收,每户年均增收达1890元,为农民致富注入了新活力。
核桃产业效益突出。近年来,青海在循化、民和、乐都、化隆、贵德、尖扎等地积极发展核桃产业,引进和推广辽河、香玲、薄壳、薄皮核桃优良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全省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0万亩,百亩以上的核桃基地有188个,核桃年产量达523吨,产值达2432万元。较著名的核桃品种有史纳大核桃、薄皮核桃、喇嘛核桃、离壳油核桃、循化露仁核桃等,其特点是个大仁满,皮薄而脆,出仁率高,含油丰富。
除此之外,青海省经济林还发展了大果樱桃、大红袍花椒、文冠果、特色杂果类(梨类、杏、桃、苹果等),经济效益显著,为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拓宽了就业渠道,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德令哈市等地每年在枸杞采摘期能吸纳5万多名劳动力。广大农牧民学到了技术,也增强了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意识,提高了投身林业产业建设的积极性。
推荐阅读:
青海碳汇造林先行先试
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打造我国南方森林经营新样板
中新天津生态城生态建设:污水库的生态之路
济南:启用先进科研温室 百合园林科学调整苗木结构
编辑: 三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