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林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它们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经济林建设现场会召开之际,本期专题刊发6个先进典型,以展示它们的经验、作法,供各地学习、借鉴。
河北林果业向强省进发
志在高远。虽已是传统果品生产大省,但河北目标不在“大”而在“强”。近年来,河北把果品产业列为全省农业三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出台《果品产业强省意见》,通过实施“抓规划、抓龙头、抓体系、抓流通”举措,加快了由果品大省向果品强省迈进。
抓规划奠定产业基础
南部鲜花烂漫,北部冰雪封山。多样的地貌类型、较大的气候差异和不同的自然条件,应该如何科学地发展林果业?河北立足实际,合理规划。在坝上高原和深远山区进行“生态还原”,在浅山丘陵区推广“梯田围山”,在粮食主产区推行“林粮相间”经济林发展模式,在树种老化区普及“改头换面”,在农业技术成熟区实行“错季生产”,在城镇近郊培育“观光果园”……
同时,河北大力推广“一县一业一品”和“龙头+基地+农户”模式,指导地方政府利用林业重点工程项目,整合农业发展资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目前,河北已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苹果、梨等七大优势果品基地,为加快林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抓龙头拉动产业升级
在产业这辆行进的列车中,龙头企业就是“火车头”,拉动其发展和升级。河北通过实施“百龙腾飞”计划,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果品产业化经营的希望工程、强身工程、脊梁工程,有力地促进了龙头企业快速崛起、龙头基地不断壮大、龙头产区不断涌现。
据统计,全省共有果品龙头企业3000多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8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230家,其中省级示范社126家;果品年贮藏能力达37%,年加工能力达27%;“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覆盖果农243万户,产业化经营率超过60%。
抓体系支撑产业发展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河北林果业快速发展的一大利器。林业部门成为负责林果产品生产经营和组织管理的主要部门,省林业厅内设有果桑处、质检中心等7个行业相关处室和单位,形成了林果产业自上而下完整的组织、管理、科研、执法、统计和培训体系。
目前,省、市、县三级均设立了林业技术推广站,主要品种产区均设置了产业研发机构;整合大专院校和农林科研机构组成省级专家团队,深入山区、农村一线开展技术指导;突出食品安全,深入产区、市场,开展质量检测,质检信息直达省级领导;加强优良树种、品种繁育推广,良种普及率超过90%;建成国家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区35个,全省实现了组织机构系统化和生产过程标准化。
抓流通提高产业效益
转变观念、主动出击。河北省林业厅分别与省有关部门联合出台《出口果品生产标准化指导意见》和《果品品牌化建设指导意见》,为果品走出国门创造条件;通过举办和参与展销节会,为果品进入京津大市场搭建平台……
目前,全省有中国驰名商标9个、地理标志产品23个、国家级出口标准化示范县5个;有果品批发市场307个,板栗、梨出口量分别占全国80%以上和40%以上,京津市场占有率超过45%。
多措并举使河北林果产业成效突出:全省果树种植面积2500万亩、果品产量1326万吨,均居全国前列;全省果品业产值518亿元,90%的县(市、区)从事果品生产经营,主产区果农人均果品收入达5500元……
泡核桃成就农民“小康梦”
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是“世界滇红之乡”和“中国核桃之乡”。近年来,全县强势推进核桃产业建设,累计建成核桃基地160万亩,39万多农民从核桃产业中获得实惠,使泡核桃成就了农民的致富梦。盘点多年来凤庆的发展之路,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政策引导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在云南大手笔推进核桃产业建设的大背景下,凤庆县开始描绘产业蓝图,下发《凤庆县核桃产业管理办法(暂行)》,明确了核桃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组织领导、核桃生产全过程的具体标准和技术规范,明确了违反规定的相关责任。各村更是把核桃产业发展和对核桃的经营管理纳入村规民约。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合力攻坚确保建设目标实现。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核桃产业的发展,各涉农部门整合项目资金、技术服务力量,对核桃产业的发展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党政统筹、部门合力、各司其职、各记其功、合力攻坚、共建精品”的新格局。
伴随着措施的推行以及市场的带动,广大乡村呈现出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每年秋收秋种结束后,点播铁核桃、开挖种植塘、积造农家肥已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夯实了发展基础。
“五个一”标准打造产业高品质
高标准造就高品质。经过长期大量实践,凤庆总结出了核桃种植技术“五个一”标准,即“一个标准塘、一棵合格苗、一担农家肥、一挑定根水、一块覆盖膜”。据调查,按标准种植的核桃,成活率高、生长快、挂果早。2004年,凤庆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高优核桃种植“五个一”标准化示范区。与此同时,凤庆严把造林质量关,编印《凤庆县核桃“三率”(成活率、成长率、挂果率)建设技术手册》10万册,发到核桃种植户手中,使群众的管护核桃行为由原来政府引导向自发管护转变。通过实践,技术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还摸索出了铁核桃高枝嫁接等5种发展模式,使种植面积快速增长。
在规范引导下,凤庆核桃品质不断提升,产业效益日渐明显。
壮大企业群提高深加工能力
如何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凤庆从专业组织建设入手,不断壮大核桃初、深加工企业群,促进了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全县100个核桃专业村共建成专业合作社18个。2012年,全县核桃产值达13.5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322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8%;核桃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有500户,单户最高年收入超过17万元。
全县有核桃初、深加工龙头企业6家,年加工核桃5万多吨,年实现加工核桃附加值6亿元。其中云南凤庆巨达食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林业局首批认定的经济林龙头企业和林业产业化重点省级龙头企业以及云南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100%纯天然邦太核桃油”等产品深受国内外客商喜好。此外,“巨达”和“邦太”两个商标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
如今,富裕起来的凤庆农民从心里认为,核桃树就是“小康树”、“幸福树”。
振兴果业看山东如何越走越快
“振兴林果业!”山东号令全省,全力推动林果业发展,将分布广、面积大的经济林资源打造成为优势产业。截至2012年,全省经济林面积达2266万亩,经济林产品年产量2077万吨,经济林种植业产值918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4.1%、10.9%和48.5%。
在林果业振兴的背后,山东对策频出。
做强生产基地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山东林果业基地建设努力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逐渐形成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做强做大,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基础,山东省政府2010年制定了全省果业、油料等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和振兴规划,提出了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任务目标和政策措施,促进了全省经济林产业的有序发展。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级财政整合资金,增加对经济林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良种补贴,2011年以来,各级政府扶持资金达15亿元,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超过60亿元。引导推行规模化建设。通过政府扶持、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实现连片开发、规模发展,2011年以来,全省新建、改建经济林面积760万亩,占总面积的40%以上,全省1000亩以上的经济林基地超过4500处。
实施标准化管理。先后修订经济林地方标准30多项,建立省级和市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990处、面积102万亩。目前,全省44个县(市、区)被命名为全国或省级经济林之乡。
培育专业组织打造新型经营主体
近年来,山东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和区域性产业协会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龙头企业和经济林大户带头发展。加强财政扶持。各级财政通过以奖代补、一次性补助等方式,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2012年,省财政拿出600万元专项资金对30家省级示范社进行扶持奖励。争取金融支持。省政府出台《山东省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重点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全省以经济林为主的林权抵押贷款达8.8亿元,有效缓解了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
发挥社团作用。通过经济林协会、银杏协会、林业产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的引导、服务,加强信息、技术交流合作,相继成立了板栗、核桃、蓝莓、树莓等产业发展协作组织,促进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全省建立经济林专业合作社4407家,经营面积524万亩;发展各类经济林协会1210个。
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积极实施林业品牌化经营战略,是山东省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有效手段。依靠特色优势培育品牌。世界七大葡萄主产区之一的烟台市,大力发展葡萄加工业,成为全国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基地。依靠文化内涵提升品牌。各地运用新技术、新创意、新理念,开发出一批富有山东特色、齐鲁乡情、文化气息的产品,如蓬莱的“八仙苹果”、济宁的“金玉满堂黄金梨”等,通过赋予的文化内涵,提高了知名度。
依靠品质诚信维护品牌。据估算,“沂源苹果”的品牌价值达25亿元,“蒙阴蜜桃”达31亿元,“烟台苹果”达91.4亿元。目前,全省经济林产品注册商标564个,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推荐阅读:
特色经济林 惠及民生的“新宠”
黄山区甘棠镇植树造绿美景富民
广西藤县:造林优生态 产业惠民生
陕西:安康紫阳发展生态产业 实现绿色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