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园林名人堂首页 >> 经营之道 >> 正文

广西富川:生态产业让林农不砍树也致富

来源:贺州日报  作者:刘昆  2013/9/10 14:44:23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在诗词中写到的“五岭”,即指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其中,都庞、萌渚两岭在桂东北处自北向南趋近,造就了一个山丰水富、钟灵毓秀、生态极佳的地方,这就是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

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西部的西岭山,是贺州市30多万城乡居民重要水源地龟石水库的水源头,直接关系着下游地区饮用水供水和群众生命健康安全。2008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其列入了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尔后,林农的自家责任山被划入保护区而禁伐、林木砍伐指标和审批终结、主要生活来源和家庭收入断绝、林农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急转直下……一时间,西岭山保护区内的5500名瑶族林农沿袭了千百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了极大冲击,保护区群众不满情绪滋长,非法上访和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如何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林农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富川瑶族自治县为此进行了探索——通过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生态产业、弘扬传统文化引领生态文明保护、以教育扶贫助力林农脱贫致富,不仅及时化解了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产生的与林农之间的矛盾,还创造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富川经验”。

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让林农直接受益

西岭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6.3万亩,跨朝东、城北、富阳、柳家4个乡镇20个行政村。其中,全部分布在保护区内的共有4个乡镇6个行政村52个自然屯的5500名林农,其所在的19万亩林地属于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范围,可以享受国家每年每亩9.75元的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直接受益。

在西岭山被列入自然保护区后,富川瑶族自治县对部分高寒山区林农进行了生态移民,按照适度开发的原则,没有下山的林农可对山林进行适度采伐,得益于此,当时的人均年收入保持在5000元的水平,但是,为了保护贺州水源,从2012年起,富川瑶族自治县全面禁止了西岭山保护区的林木采伐,并终止了采伐林木的审核审批。很快,山上林农的人均年收入跌至800元,温饱难以解决,群众情绪不安。在此情况下,富川瑶族自治县向上级贺州市委、市政府及时作了工作汇报,经过调查研究,贺州市提出建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设想,着手对林区农业人口数量及家庭收入进行了摸底调查,并于2012年底划拨120多万元,发放了针对区内林农的第一批补助资金。

为了支持保护区建设,贺州市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2013年5月,贺州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解决西岭山自然保护区群众生产生活有关问题的意见》,提出建立西岭山保护区生态补偿基金和群众生态补偿机制。龟石水库供给区域包括贺州市所辖八步区、钟山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平桂管理区,也就是说,4个县(区、管理区)都是龟石水库的受益地。在建立生态补偿基金时,贺州市从“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理念出发,确立了“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平衡了龟石水库流域各方的利益关系,决定由市本级及流域受益县(区、管理区)每年各安排200万元(共1000万元)划入基金账户,同时拓宽基金来源渠道,发起保护“生命之源”公益活动,广泛接收社会各界资助,最后按照统一标准发放这项资金。

目前,从贺州市到富川瑶族自治县实施的生态补偿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实施对保护区群众生活定额补助。以富川瑶族自治县2013年统计确定的西岭山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内的5500人为基数,按照每人每年1500元的标准补助,补助资金从西岭山保护区生态补偿基金中解决,直接拨给富川瑶族自治县。

二是对符合低保申报条件的群众和家庭,给予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是将西岭山保护区群众纳入国家优惠政策享受范围,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条件的群众,优先安排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指标。

那么,如何使用这些生态补偿资金才更有效呢?如果直接将其分配到每个村民头上,零零散散什么也干不成。于是,一些村级基层组织带领林农们寻找“聚小钱办大事”的法子。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凤溪村是一个瑶族聚居地。村支书翟天法告诉记者,凤溪村共有林地17000多亩,可以得到16万多元的补偿资金。在征得乡亲们的同意后,借助由村“两委”干部、村小组长、村民代表等18人组成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管理使用这笔资金。除了给予每个村民在新农合、新农保上10元、20元的补贴外,其余的补偿金由理事会统一支配,用于为村里修路、建桥、安装路灯。新农合补贴23360元、新农保补贴24000元、路灯维护8000元、清洁工工资10800元、修路架桥20000元……村里缺啥要干啥、要花多少钱,翟天法心里有本明晰的账,他说,最好的护林法子就是集体管护、集体收入,再用这些钱为群众干好公益事业。

“生态保护的获益过程比较缓慢,让祖祖辈辈靠山吃山的林农拱手让出‘金山’的同时,必须让他们下得来、稳得住、有充足的生活来源。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充分保障林农的权益不受损害,绝不让林农的生活走下坡路。”富川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廖立勇如此表示。

我们注意到,无论是政府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过程中,还是林农在使用补偿资金的过程中,都在努力实现生态补偿机制功能的最大化:一是不断提高生态补偿的标准,二是积极拓宽补偿资金的来源渠道,三是使用补偿经费更加注重“化零为整”,汇聚众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以使林农真正受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产业让林农不砍树也致富

自古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翟天法有自己的看法,“靠山要保山,吃水要好山。西岭山保护区建立有好些年头了,这山哪,越保越好,越管越好!”

翟天法告诉我们,过去靠山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建立保护区后,村民大多用上了液化石油气和沼气,很少人上山伐木了。山林保住了,致富路子反而宽了。凤溪村的优势农业是种植香芋,由于水源充足,全村香芋种植面积超过了1500亩。他掐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亩地能种上2000窝的香芋,1窝重2—3斤,按每斤1.8元计算,1亩地就有10000多块钱的毛收入。由于香芋品质好,每年农历九月之后,山外的客商就陆续来到村里收购。在贺州市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时,“凤溪香芋”脱颖而出占得了一席。翟天法说,现在乡亲们的人均年收入有7000—8000元,与卖木头赚钱时人均两三千块钱比起来,可是翻了番呢。问起其中的秘诀,翟天法脱口而出:“香芋长得好,全靠水来浇”。
炎夏七月,时值正午,群山之间的平缓地带已经开始荡漾着浓浓热气了。猛一抬头,却仍见西岭山上云雾缭绕,除有偶露的山岩外,看不到山中人家的房屋。

大围村主任奉瑞支告诉我们,从山脚下去往山上住户的家,近一点的要走5—8公里,远一点的要走15—20公里,山里人除了屋前屋后有小块田地可以耕种外,主要生活来源是山上的油茶等经济林和杉树、松木等人工林,一旦自家责任山被划入保护区而禁伐,也就意味着生活来源被彻底切断,经济状况急转直下。

于是,在不断争取和提高生态补偿资金的同时,富川瑶族自治县积极扶持西岭山保护区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一是整合林业、扶贫、交通、农业、水电、农机、社会保障等部门项目资金,立足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叶、药材、林下养蜂等特色产业和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二是鼓励和支持保护区群众申报国家贴息贷款项目和扶贫小额信贷项目发展生产,支持保护区群众利用旱地、田边、路旁发展林下经济和木本经济作物生产项目,对有利于促进保护区群众增收的林下经济发展项目给予财政等方面的支持。与此同时,优先安排户用沼气建设项目,鼓励保护区群众修建沼气池,发展清洁能源,林业部门对愿意并有条件修建沼气池的保护区群众优先安排,积极发展农村太阳能,推动保护区生态能源多样化发展。

“林子保住了,村子干净了,村民富裕了,这都是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其实,咱们还有瑶族文化、古道文化、状元文化等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产业优势。”富川瑶族自治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唐庆友表示。富川瑶族自治县整合资源,积极推动基层民族文化传承,打造了如莲山大莲塘瑶族文化长廊、新马虎马岭瑶族风情园、凤溪瑶寨风情晚会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在凤溪村,老支书翟天法带领大家把瑶族蝴蝶歌、芦笙长鼓舞发扬光大,在村里的古戏台上,打造了一部名曰“印象凤溪”的实景演出。自此以后,农民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聚会演出,日子久了,山外的游客渐渐知道了这个闲适的山麓瑶寨,闻名而来,花上并不很多的资财,愉悦身心。今年上半年已举行演出20多场,依托村庄古老文化的凤溪瑶寨民俗风情旅游也早已成为贺州乃至全广西乡村旅游的一大亮点,被确定为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

“后龙山文化”根植生态文明基因

在大围村的村口,我们看到了一座翻新的大戏台。在戏台的两侧,各有一株百年樟树。奉瑞支告诉我们,为了保护这两棵树,戏台的台柱子都塑成了不规则的形状。乡亲们都说,“明朝万历年间的戏台要翻修,可这百年的樟树也不能丢”。

在大围村,有条不成文的村规民约:谁要是砍了村前村后的树,就必须请全村人看电影。早些年,还有村民到山上砍树卖钱,可是每次都被罚,索性就外出打工赚钱。大家都记得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让村后的山林倒了一大片,乡亲们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自那之后,村民们更加注意保护自己村子后的那片山了,建造房屋也不再砍柴烧砖烧瓦,而是花多一些钱去买水泥砖和其他建材。与以前伐木作柴烧水、煮饭不同,现在村里70%的农户都用上了沼气,干净又方便。

在黄龙村,李江林支书带我们到占地100多亩的樟树林里溜达闲逛,高大如盖的樟树连片成林,从村子一直延伸到村后很远的地方。一些早先建在樟树林里的老房屋,即使与樟树靠得再近,也没有谁将树木砍掉或者剔去枝干。在进入樟树林的小道旁的一棵树上,还写着“遵守村规民约、请勿砍伐树木”的提示语。

编辑: 珊瑚树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