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 他们守护海南的青山绿水
来源:海南日报 2014/1/23 11:09:33
组建本地生态保护队伍
“国内很多学者关心海南的生态,并为之发声,但都是短期研究行为,无法持久守护海南的生态环境。海南急需一支本地的生态保护专业队伍,一支带不走的生态保护力量。”江海声说。
1996年底,利用担任海南省第一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队的专家组组长之机,江海声组建起海南陆生野生动物调查队,首批队员20名。
公开招聘人员时,一批热爱生态的年青人积极加入。番加省级自然保护区24岁出纳员谢林顺特地辞职,投身调查工作;南平农场生物老师李仕宁申请停薪留职参加调查队。
调查过程很辛苦,队员需要翻越海南各大山头,如尖峰岭、吊罗山,再到霸王岭。晴天,他们在野外跋山涉水,观察记录野生动物种类,走访农民、猎户、驻军。雨天,他们在“家”整理记录、标本。晚上,有时还需赶夜路。
在长臂猿调查时,队员谢林顺一进山就出现过敏反应,但是由于接应队友距离太远,他忍耐住五天的瘙痒和肿痛,最终监听到长臂猿叫声。
苏文拔说,作为组长,腿脚不甚好的江海声,爬山比较吃力。但是,他每一次调查都和普通队员一样冲在最前线,攀爬最难上的山顶。
在1998年的秋天,调查队在儋州开往白沙的山路上发生了意外翻车事故,多名队员受伤,江海声受伤最严重,头部血流不止,送去医院缝了30多针,鼻子上至今留有明显疤痕。
“不过,在刚拆线的当天他就归队,直至完成调查工作回到广州,家人才知道他出了车祸,这样的工作热情令人感动,也感染到其它队员。”苏文拔感慨道。
多年来,江海声与队友们一路坚守,最终为海南留下了一支生态保护的预备役部队,承担起海南生态保护调查的多项重要工作,支持了海南2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工作,调查详实地记录了海南物种的分布情况,为接下来的保护工作储备了第一手的本底研究材料。
最近,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工作正在进行数据整理工作,报告完成时将进一步促进我省的生态保护法规体系的完善,推动自然保护区建设。
带着老师的嘱托前行
“我能在海南坚守30年,离不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孙儒泳先生的鼓励和指导。”江海声说。
孙儒泳院士是我国动物生态学研究的领军人物,1980年代与他人合著了我国第一本生态学著作《动物生态学原理》。从1985年首次踏上海南岛,孙儒泳院士多次来到海南考察生态环境。
为研究指导江海声研究猕猴,他特地从北京带来计算器,一起现场核算数据,并给出建议,孙院士严谨、认真的治学也深深影响了江海声。
江海声一直记得孙先生20年前的嘱咐:海南有中国最典型的热带雨林,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相对独立,是开展生态学研究的极佳地,也是生态保护的重要区。现在,国家濒危动物的保护工作很落后,需要年轻人做这种事。
孙院士的嘱托影响了江海声以及华师的学子们,他们一直奔走于海南的生态保护第一线。一年365天中,江海声有近200天是在海南度过。
苏文拔说,2002年,五指山正式申报国家级保护区,时间紧、任务重,省野保局急向江海声求援。此时,江海声正守候着病危住院的父亲。父亲最终在年三十离世,江海声在大年初六即赶到五指山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30年下来,在江海声心中,虽然自己生长地非海南,却已把海南当成了第二故乡。“待百年归老之时,我想把骨灰撒在大海中,继续守护这里。”江海声谈及对海南的感情时说。
今年新年,江海声只放了一天假就飞回海南工作。为了海南的生态调查,他牺牲了很多和家人团圆的时间。
当邻居问及他的行踪时,家人的回答只有一个:“去海南!”
推荐阅读:
金玫瑰花店品牌故事
花企老板摆摊“叫卖”蝴蝶兰
福建:黄坊村花农为富贵籽花卉拼盆打包
张景真:三年做成非洲菊切花“老大”
编辑: 珊瑚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