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湖北省枝江市众和园林苗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合作社社长王友江。
在王友江的带领下,众和园林苗木专业合作社作为三峡库区第一个园林苗木专业合作社,不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且通过辐射带动,在当地形成了以花卉苗木为载体、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园林企业为龙头的经营模式,有效带动和促进了当地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壮大。
说起王友江的成功之路,当地人都说是个传奇。
1978年,不满16岁的王友江高中毕业,凭着爷爷当过村支书的关系,在县城一家纺机厂当了一名亦工亦农的“两栖”工人。
有着高中学历的王友江是厂里的“秀才”,思维敏捷、头脑活跃,干啥事都吃苦耐劳,干得头头是道。厂领导看他是棵好苗子,就把他调到身边带着跑业务。
王友江说:“当时许多同龄人还没出过门,我就天南海北跑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城市,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从走南闯北中增长了不少见识,开阔了眼界,这对我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了很大的帮助”。
在工厂期间,热心的同事给他介绍了在县城另一家服装企业上班的邻村女孩小滕,淳朴的小伙子与善良的姑娘一见钟情,1985年喜结良缘。当时,王友江的工作干得如鱼得水,小滕的收入也很稳定,在同村伙伴眼里,小两口都在县城里上班,成了令人羡慕的“城里人”。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是我国农村改革如火如荼的时候,23岁血气方刚的王友江坐不住了,再也不想拿着微薄的工资混日子。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想回家承包土地,干点自己愿意干的事情”。回忆起当时自砸“铁饭碗”的动机,王友江如今依然一点不后悔。
在当时许许多多的农村人削尖脑袋想“农转非”的年代,王友江此举被认为是“脑筋出了毛病”。但是,流言蜚语没有挡住他承包荒山、大兴绿色的步伐。
从城里回乡,他首先找到村委会,提出承包村里那片没人要的荒岗地。老村长巴不得,村里很快以极优惠的价格与王友江签订了15年的承包合同,并立下一块木牌子:“王友江苗木基地”。从此,王友江一边开发苗木基地,一边经销苗木。他从县城各单位的绿化工程开始,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不到5年时间,就占据了县城绿化市场70%-80%的份额,也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诚信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从生意场上一路走来的王友江深谙此道。从1989年开始,他对客户实行包栽、包活、包管理的“三包”服务,并建立客户档案,定期上门修枝剪叶、更换品种,提供技术指导。全新的服务理念和诚信的合作方式,为他赢来了更大的市场,许多客户纷纷把绿化工程交给他承包,事业越做越大,腰包也越来越鼓。
富裕起来的王友江,没有丢掉农民的本色。他带领所在的计划村大力发展柑橘园,极大地促进了全村百姓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现在的计划村,1300亩黄土岗地全部开发成高标准橘园。几年下来,穷乡僻壤的计划村,不仅自然生态大为改善,而且村里土地增值了几十倍,家家盖起了“小洋楼”。
“只有众人拾‘柴’,才能实现共同脱贫”,王友江心里有杆秤。
2007年7月27日,在王友江的带领下,计划村覃勇军、李益清、李华、郑献平4位农民和王友一手创办了湖北文龙景观园艺有限公司,成立了枝江市众和园林苗木专业合作社,这是三峡地区首家成立的园林苗木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方针,着力开展林业生产资料购买、林木种子、园林苗木、花卉种植与销售、林业技术和信息咨询等一条龙服务。
成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8年,成立仅一年的众和园林苗木专业合作社,就建成花卉苗木基地800亩,每年向社会提供各类绿化苗木200多万株,入社农户年可增收240万元,户平年增收1.5万元。
目前,合作社拥有资产1600万元,基地面积1800亩,发展合作社社员155人,吸收社员股金27.55万元。通过7年不懈的努力,合作社无论是知名度、服务质量、管理水平还是经济效益都逐年提高,成为宜昌市园林苗木行业的一面旗帜。
王友江的创业精神,以及所带来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1988年以来,王友江先后被授予枝江市“十佳青年”、宜昌市“十大青年致富明星”、湖北省“青年科技示范户”、“农业新技术标兵”等光荣称号。
参加国际人口与发展论坛的国外嘉宾到王友江创办的企业考察,也不能不对眼前这位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油然而生敬意,竖起大拇指称赞道:“中国农民,OK!”
36年,王友江实现了青年农民-城市工人-农村创业者-生态园林经营者-美丽中国建设者的成功跨越,这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嬗变过程。
王友江用生命中最美好的36个春秋,蜕变成了三峡上空的一只自由飞翔的美丽“蝴蝶”,在三峡库区版图上播撒了一片片亮丽的绿色。
推荐阅读:
罗艳琴:用美丽青春创下花卉大业
绍兴:香榧树苗成了农户“摇钱树”
广西:农民种植4000棵黄花梨治理石漠化
刘冀伟:草皮种植走出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