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兴东坪乡转型发展 放斧下山 林下生财
来源:郴州日报 作者:张红萍 2015/5/5 10:25:54
“野生石蛙白天都藏在这种石缝里,晚上才出来。”
“在这种山中小溪里养殖,没有任何保护,你不怕它们跑了吗?”
“不用担心,这里自然环境好、水好、空气清新。本来就是它们生长的地方。以前数量不多,我就到处去收集野生蛙种,去年在这里投入100来公斤蛙种。“
“那你一年下来,养蛙可以赚到多少钱?”
“我的第一批蛙已经长成了,现在市场上大约200元一公斤,估计赚个几万块应该没问题。”
4月29日,资兴市东坪乡新坳村的付春华正在他的野生石蛙养殖地——天然山涧边边除草边和记者聊天。
“除了养石蛙,今年,我还与别人合伙种了几十亩生姜。”说话间,他又把我们带到了不远处的地里,只见一颗颗姜种躺在地里。付春华笑着告诉记者:“这些姜种还没填土,等过段时间长出新芽就可以填土了,大概12月份可以收新姜。按照去年8元一公斤的价格,一亩的纯利益可以达到1.8万左右。“
过去,在东坪像付春华这样努力去搞规模种植和养殖是不可以想像的,现在,像他这样转型发展的村民不在少数。
东坪地处东江湖上游,集库区、林区、矿区于一体,是资兴市最边远的山区乡。这里享有“天然氧吧”和“天然空调”之美称。境内物产丰富,有红豆杉、娃娃鱼、水鹿等珍稀物种,森林覆盖率达95%,是一个林业大乡。同时,这里的雷公仙山体中含有大量金矿,这里也是金矿之乡。
他们坐守着丰富的林业资源、矿产资源。过去每年仅木材销售、金矿开采就能带给老百姓达6000余万元收入,曾一度是资兴的首富乡镇。
为了保护东江湖,资兴市2008年相继出台禁矿限伐等一系列政策,关闭了东坪乡所有的金矿,同时严格限制了全市的林木采伐指标。传统的“以伐养人”、“以矿富人”的模式被彻底打破,东坪乡的经济发展一度受到很大影响,不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务工,大片耕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了野草。
大水口村是东坪乡唯一的移民村,村里收入几乎都靠林业,近两年在东江湖可视范围内的林地全部划为了东江湖生态公益林,除了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外,大水口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剩下的只有老人和小孩,耕地抛荒率达到了75%。村支书胡声峰站在一垄新翻整好的菜地里对记者说:“现在我们把荒的地都流转了,成立了蔬菜合作社。看,这些就是前不久才种上了的蔬菜苗,有茄子啊、辣椒啊、生姜啊。”
为了扭转局面,东坪乡决定转型发展,帮助和引导村民走出一条发展林下经济的路子来。通过土地流转,在大水口、新坳等村新建无公害菜种植基地300亩。全乡生姜种植面积达700余亩、朝天椒200余亩、雪莲果50余亩。通过以奖代投方式,乡里还组建了蔬菜合作社、蜂蜜合作社、生态茶种植农场、雪莲果合作社。该乡蜜蜂养殖户已发展到150多户,共养殖蜜蜂3800多箱,年产蜂蜜1.4万公斤,年产值可达600万元。
同时,鼓励群众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发展野生石蛙、中华竹鼠驯养,高山生态茶、生态土鸡等林下经济产业。
廖邓胜的观音堂生态茶种植农场是该乡规模种茶的第一家,他的茶园在窑前村,该村坐落在著名的雷公仙山海拔900米处,这里有原始森林美景,各种千姿百态的古木奇树随处可见。同时,这里金矿资源丰富,以前这个村家家户户开金矿,曾经带富了一批人。
来到茶园,廖邓胜正在修剪枝叶,他对记者说:“早些年金矿都关闭了,村里的人有钱没钱的都选择出去了。我就利用这个机会流转了120多亩地,种起了茶叶。”
廖邓胜2010年开始种植茶叶,2013年在资兴市第一个注册了家庭农场。现在,他还建起了加工厂,注册了自己的品牌,第一批茶也已经上市,销到了长沙等地,市场反响很好。
喝上廖邓胜新鲜出炉的茶,顿觉茶香四溢,他充满信心地说:“依靠我们这里地理生态优势,我相信我的茶生意会越做越好!”
推荐阅读:
阿左旗让沙漠变绿洲“生金长银”快致富
安徽青阳林下产业多点发展潜力大
青海:300万元助力林下经济发展
甘肃临夏育苗产业引领村民致富见闻
编辑: 菩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