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开始激烈反对,但如今父亲(右)成了叶今铃(左)的“管家”。
放弃岛内稳定的工作和生活,跑回翔安老家包地种树育苗。三年间,新圩镇凤路村人叶今铃不仅将业绩做到了3000万元,还将原本反对他的父亲变成了自己的“得力助手”。尽管在上市时遭遇了“滑铁卢”,但是不认输的个性让他没有放弃,而是稳扎稳打,在坚持育苗的同时,响应新圩镇政府大力发展现代高端农业的号召,发展休闲农业。
忙碌
每日奔走于岛内外 精心栽培珍贵苗木
叶今铃今年39岁,平时住在岛内,他的苗木培育基地位于金柄村和大帽山。为了照顾好树苗,他几乎每天都在岛内外来回跑。有人开越野车是用来显示身份,而他买越野车则是实实在在为了跑山路更方便。
近日,记者来到叶今铃位于金柄后山的苗木基地。这里的山体条件优越,不仅有依坡而上的梯田,还有潺潺的山泉,叶今铃的苗木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得郁郁葱葱、欣欣向荣。
叶今铃说,这块基地是在2012年9月建起来的,如今里面种植了数万株各色台湾热带苗木,如台湾赤楠、千头木麻黄、巴西乳香、大叶红纸扇等珍贵苗木。另外,还有上百万株用于绿化的草花,如紫娇花、狼尾巴草、紫叶象草等。
“你来得不是季节,要不然草花一开,整个基地到处姹紫嫣红,非常漂亮。”叶今铃说。尽管如此,记者还是在基地里欣赏到了盛开的大叶红纸扇和狼尾巴草。特别是后者,虽然它的外形看起来很像普通的狗尾巴草,但是它的穗更大,遍体为红色,十分漂亮。
叶今铃说,这些珍贵苗木,大多供应给别墅、楼盘、公园等单位,“客户都偏高端”。
决心
投全部身家种苗木 曾反对的父亲成“管家”
事实上,叶今铃最早并不是从事苗木种植行业。此前,他一直在岛内从事液化气零售行业,效益还不错,也让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前几年,开始看好绿色生态行业的他决定转型。
在跟朋友的闲聊中,他发现,从事苗木种植,特别是台湾高优苗木种植是一个很有“钱景”的朝阳产业。随后,他将液化气生意全部转让,跑回新圩老家,与朋友合伙包地种树,而且把十多年来的积蓄几乎都投了进去。
生意做得好好的,又住在岛内,一家人其乐融融,叶今铃一直是父亲的骄傲。没想到儿子却要抛弃眼前的安逸生活,跑回农村老家包地种树,过上他一直想脱离的生活,这让父亲一时无法接受。叶今铃说,回家创业初期,父亲的反对声最大。
“他觉得我们好不容易走出农村了,现在又回去种田,不是自找苦吃吗?”叶今铃说,他父亲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深知农民的辛苦。不过,看到叶今铃坚持自己的梦想,老叶最终还是妥协了。
“他看我决心这么大,况且我又不是干坏事,所以还是选择支持我。”叶今铃说,当父亲慢慢发现热带种苗栽培是一个比普通农业更有潜力的行业后,便全心全意支持他。
当时反对声最大的父亲,如今成为他最得力的“管家”,把儿子的梦想当成自己的梦想在经营,每天守在基地,除草、浇水、修枝、栽培……几乎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父亲的汗水。
挫折
第三年业绩达三千万
想上市遭遇“滑铁卢”
为了拓展自己的业务,叶今铃走访了不少知名设计院,借助他们的平台,将自己的苗木产品送进了一些高端楼盘和别墅项目。在一家人的努力下,叶今铃的苗木生意确实“钱景”看好,第一年业绩就达数百万元,第二年翻了一番,第三年达到了3000万元。
短短三年时间取得如此成就,也让叶今铃和合作伙伴的心更加大了,他们决定将企业上市。为了达到上市要求,他们不断扩大苗场规模,囤积苗木。
然而,他们的上市计划遭遇了“滑铁卢”,之前投入的数百万元都打了水漂,导致资金链出了问题,欠了工人3个月共计80多万元的工资。
祸不单行,之前为了屯量,他们还“得罪”了不少老客户,没将苗木卖给他们,也导致客户流失,要将他们再拉回来,并不容易。而受大环境影响,今年的苗木销量比去年减少了一半。
为了缓解资金,渡过难关,他将一块长势很好的苗地出售,结清工人的工资,“我再困难,也不能一直拖欠工人薪水。”叶今铃说。
转型
总结经验调整方向
苗场变身休闲农场
“那个阶段真的是我最困难的一个时候。”叶今铃说,经历了那次教训,他知道凡事都要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来。不能好高骛远。在总结失败经验后,叶今铃决定从头再来,稳扎稳打。
即将到“不惑之年”的叶今铃决定调整产业方向。他四处考察,虚心请教相关人士。他决定在既坚持发展苗木业的同时,又响应新圩镇政府大力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号召,计划将自己位于大帽山三角梅园附近的那块基地,改造成一个现代生态农场,为现代人提供一个休闲好去处。
如今,叶今铃的脑海里已经有一张全新的蓝图:这个农场不仅要有鸡有鸭,有各种热带苗木,还有各种蔬菜水果,供市民认养;在这里,市民可以带着自己的孩子学习如何种菜,了解一餐一饭的不易,教他们学会珍惜食物;还可以带着他们认识各种小动物和苗木,增加生活常识。
最关键的是,这个农场还能将新圩的高端农业和休闲旅游推荐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新圩,爱上新圩。叶今铃说,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想让家乡的农民兄弟知道,同样的土地,只要思路正确,同样的辛劳可以结出更多的果实。
推荐阅读:
荣超:IT男变身“卖花姑娘”
陈彬:迷恋“多肉”走上创业道路
福建南安:梅山一对夫妇种菊50年摸出了增收十倍的窍门
王祥祚:生活不能没花香绿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