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专家学者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专家学者 >> 正文

李春风:成为景观大师不是我的终极梦想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作者:张翀   

李春风:成为景观大师不是我的终极梦想

个人简介:

李春风,马来西亚人,出生于1972年。定居在纽约,因为业务发展的需要,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常驻中国。美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学会会员。1999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风景园林学士学位,2004年成为美国注册景观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接受继续教育。在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复兴、街道绿化、遗产复原、公园城市设计以及园林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主要事迹:

李春风:成为景观大师不是我的终极梦想

李春风简介:李春风,马来西亚人,出生于1972年。定居在纽约,因为业务发展的需要,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常驻中国。美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学会会员。1999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风景园林学士学位,2004年成为美国注册景观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接受继续教育。在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复兴、街道绿化、遗产复原、公园城市设计以及园林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记者:您在马来西亚出生,在马来西亚接受基础教育,高中毕业后您去美国接受了高等教育,当时您为什么选择了城市设计、景观设计专业呢?  

李春风:刚开始时选择的是景观设计。因为我是在马来西亚出生,在马来西亚长大。马来西亚,是热带雨林的气候,植物种类非常多,阳光和土壤条件都很充足,这些都激发了我对自然景观的热爱。留学美国,在当时那个年代是一个趋势。不论被称作是景观建筑师也好,风景园林师也好,在美国学习的不仅是学习设计一些公园、广场等,而学习的是整个空间的设计,人应该怎样去使用空间、利用空间。从大尺度的范围来讲,是从整个城市设计开始。因为我当时是在建筑学院,在美国,LA(Landscape Architects,风景园林师)是看附属在什么学院下面,如果是附属在林学院下面,在植物方面会比较强,相反在空间和工程上就会相对较弱,如果是附属在建筑学院下面,植物方面可能会比较弱,但是对空间的感觉,对整个结构的把握会非常强。另外在建筑专业下面细化有景观和规划两个方向,都会有城市设计的课程,这样我就有机会接触到新的东西,增加了对景观设计这方面的认知。  

记者:您在美国大学毕业后,为什么会选择来中国发展呢?是不是两个国家的职业发展的环境不同呢?  

李春风:这其实是一个机遇。因为在2005-2007年,中国江苏省在三年内外派了六批市长到美国培训。在这期间我代表美国规划学会在纽约做培训工作,一般培训是三天。在这三天里我负责给他们介绍纽约的城市规划情况、纽约市的公园及美国在城市规划方面走过的弯路。听过我的介绍后,有的市长就表示希望在他们的城市也能够建造这样的公园,实施这样的规划以及这样的理念。后来,他们联系到我的公司,询问有没有兴趣参与中国国内的设计项目,就这样我有机会来到了中国。 

记者:2008年5月在北京召开过一届青年风景园林师座谈会。在当时您提出过中国三年后的"梦境园林"是一个什么样方向的话题。现在距离那时正好有三年了,您现在有什么看法呢?  

李春风:中国的园林还处于蜕变中,一直处在变化、成长、发展的状态,就如中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一样。园林工程不再仅仅是种植一些花花草草,而是在朝着绿色产业的方向发展,在行业内有了一定的影响性。比如以前的园林师设计的铺装是缺少变化的,而现在,随着研发的深入,铺地的材料、样式都变的大不一样,有很多种可供选择;现在植物的选择、应用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了,就犹如一个彩盘,画家如果只有三种颜色是很让他痛苦的事情,但是如果能调和多种颜色就会感觉丰富多彩,赏心悦目了。我认为,目前在国内,大家要特别需要加强这个意识,不仅要多种出"林",更要变成"园",这是另外一个层次,更深度的东西,所以说中国的景观一直在变。  

记者:最近我看到报道说国内的"风景园林已经晋升为一级学科",这个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李春风:意义非常大,这标明风景园林行业获得了国家的认同,国家开始重视这个行业,会逐渐加大这个行业的投入力度。以前是冷门的学科,现在变成一级学科后,进入的门槛提高了,这使得老师、家长、学生对风景园林这样一个新兴的热门专业更加重视。  

记者:国内的风景园林院校和美国的相比,在培育学生方面有哪些不同?您对国内的风景园林院校的师生有哪些建议?  

李春风:国内的院校比较侧重于设计理论,美国的院校比较倾向于工程实习。在这个行业内发展,必须要看的多,听的多,讲的多,练的多,才会有启发,会有灵感,否则就会遇到瓶颈,设计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记者:以前园林专业是比较偏的专业,现在因为城市绿化受到国家的重视,这几年这个行业的发展非常快。  

李春风:urbanization (城市化)的内容,其中一部分就是城市绿化。不只涉及植物,还牵涉到生态方面。例如我们做的河北衡水的规划,一块地,衡水湖那么大,怎么开始呢,和城市的发展不一样,它要考虑很多敏感的地方,敏感度,生物多样性等。很多鸟聚集的地方、水的资源要渗透到城市里面,这就是景观生态学。中国的城乡要发展,必须要考虑生态发展,小气候会影响到大的环境,要从大的层面统筹规划。  

记者:您参与了第六届济南园博会的一个"声源"设计项目,并获得了优胜奖,能介绍一下您的设计思路吗?  

李春风:这也是济南园博园管委会的爱戴吧,声音原本是孔子其中的一个声乐,以前的声乐有五个音,不像现在有七个音,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通过借助这种声乐的表现手法,去表现这五个音,同时展示这个古老的艺术。这个地方并不大,只有1000多平方米,但是我们的责任是期望给来参园的人,从这个园子走出去后会留下一些感受,能感受到这五个音,知道是哪五个音。这并不只是为了造一个很漂亮的景观,观赏过后什么也没有留下,所以做这个园子我们比较有倾向性。  

记者:那么,您为第七届厦门园博会设计的"风园"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李春风:"风园"的鱼塘本身是靠海的,风很大,我在那边看到有很多树,风掠过叶子会产生沙沙的声音。但是后来园博会结束后,很多树木都要被砍掉,这样就很可惜,原本希望可以给再来看的人找回当时的感觉。  

记者:当时是您提出要建这个"风园",还是园博会组委会原先就有这个计划?  

李春风: 是我自己提出的设计这个"风园",因为当时像俞孔坚、王向荣、朱建宁等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人都有自己要设计的园子,各园子之间是独立的。我们开了几次会,先将方案报给甲方,管委会评断,我给出了第一稿,第二稿在与施工队协商后,就开始建造了,因为那时我在纽约,没有过多时间参与其中,园子也只建了一个多月,时间非常短,所以有很多地方还有完善的空间。  

记者:对这两届您参与的园博会您有怎样的评价?我看到一篇文章,有一个学者叫吴为山,他对园博会的批评很尖锐,他说前几届园博会的作品,设计质量不高,为赶工期建造质量粗糙等等。您是怎么看的?  

李春风:他说的我非常赞同。政府的扶持力度、后续经营、维护等方面确实还需要加强。您看,北京的园博会是在2013年,应该有充足的时间做个非常耐看、成熟的园子,可以多借鉴前几届园博会的经验和不足。  

记者:您觉得,您参与的国内项目与美国的项目相比,在工程施工方面有哪些不同?  

李春风:在国外,对风景园林工程工艺的要求相对较高,相对规范,做一个园子往往需要2-3年的时间。在中国,南北方的园林工程质量也是有差别的,南方等地对施工的质量要求相对要高些,做工更精细些。 

记者:是的,是这样。有一次我去泰山出差,泰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但是给我的感觉,"文化遗产"的称号更恰当些,上山的景观很粗糙,还有很多细部,比如垃圾桶,给人的感觉和周围环境非常不搭调。  

李春风:其实说是自然遗产也好,文化遗产也好,我们不需要把城市里的东西生硬地移植到景区里面。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细部与周围景观的和谐,就像斑马身上的斑马线一样,起到了隐藏的作用,以求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这是风景园林师的基本功。同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类的基本需求。  

记者: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涉及的学科很多,比如说建筑、美学•••••  

李春风:是的,比如说人类行为学、植物学,光学等等,你看一些很好的设计,考虑得非常周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您公司发展规划的,今后几年,您对纽约大风有什么样的设想和规划?  

李春风:我个人希望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伙人一起为中国的景观事业贡献一份绵力。成为景观大师不是我的终极梦想,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能够把中国的景观做的更好。同时,也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让民众了解,我们不仅仅停留在"沾花惹草",不仅只是做公园,而是能够为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推荐阅读:

陈德源:一位哲商的生态人生

贾庆林: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工程

董瑞龙:将多种树减少纯绿地

郑勇平:我的农业现代化很悲壮

编辑: 毛怡群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