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设计之星推荐

姓 名:朱黎青
简 介:朱黎青,唯美景观总经理..

园林名人堂首页 >> 设计之星 >> 正文

夏建统:设计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空间

来源:每日商报   

夏建统:设计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空间

个人简介:

夏建统,当代海归企业家,浙江衢州人,天夏(中国)集团创史人之一。应国内政府邀请,回国主持西湖申遗,并注册成立XWHO设计集团中国机构及TEAMAX(天夏)科技集团。现任天夏(中国)集团总裁,2009年入选首批国家“千人计划”25人中的一位,成为在信息工程领域创新创业的5名领军人物之一。

主要事迹:

夏建统:设计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空间

翻看夏建统的简历和各种各样的媒体采访报道,总会给人形成一个“少年得志”甚至“意气风发”的“海归派”的印象。对比之下,那些有点先入为主的印象感觉,和这位坐在我面前用极其平静低缓的语调交谈着的夏建统,似乎很难找到一丝联系。

谈起留学和回国的经历,夏建统聊起自己的一个故事:他到哈佛读书的第一年,选修一个很有名的法国设计大师的课程,因为受不了法国教授一句“中国有现代设计吗?”的质问,有点赌气地和教授“对着干”,因而得了在哈佛读硕士博士期间最低的一次成绩。但是,那次经历之后,也让他从一个现代中国设计师的身份,开始反省中国现代规划设计落后与断层的问题。而这些,成为他而今不断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听到“中国规划设计文化”的原动力。

夏建统说,他回国的三个愿望是,继续研究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全新规划设计理论;将先进的设计理念融入中国的文化文明,为形成中国现代设计文化尽责;让设计公司成为一个实践和学习结合的场所,培养中国现代设计人才的地方。他说,在美国中国两地工作几年后发现,要实现这些愿望可能要用比想像中长很多的时间才能完成,但是他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通过他和他的XWHO,通过很多有相同理想的中国设计师们。“我们正以‘乌龟’的精神一点点朝目标靠近”:他刚完成的《数字化时代:面向对象规划设计方法》(DigitalAge牶TheObject-OrientedDesignApproach)中英文版已陆续出版;他带领的XWHO已经完成了很多中国现代设计文化实践性的探索的项目,并将这些实际的案例进行总结提炼,形成了他们近期由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的“X系列:中国现代规划理论和实践”丛书。

我们的采访,就从他们新近在北京做的一个住宅小区项目“中国房子”开始了。

我们应有自己特有的生活空间

记:你把你们做的这个北京项目叫“中国房子”(图1),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夏:我们设计这个项目主要是达到三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从市场角度来说要满足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要求,二是在社区规划上体现、汲取中国人特有的对生活空间的要求;三是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上提炼中国设计元素,形成真正很“中国”(准确讲,很“北京”)的居住空间。

记:你说“中国人特有的生活空间”是什么东西?能具体举例解释一下吗?

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中国的文化和文明特征很明显,比如,邻里关系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累起来的很重要的一个文化现象。从“现代社区规划”理论上说,“形成一个完整的积极的社区文化”是社区规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底层讲,人作为一种群居的高级动物,很需要一种适度的交流。陶渊明描画的世外桃源的生活里,“其乐融融”的邻里关系就是高品质生活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中国在照抄照搬国外设计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就将这些本来“中国规划设计”中很积极的因素丢了。在北京的这个项目里,我们在规划上,创造了“全开放”、“半开放半共享”、“保护性共享”、“共享到私密过渡空间”以及“私密空间”等不同“交流”等级的空间,既强调中国传统邻里关系,又保证对“私密性”的要求。(图2)传统生活空间和高密度住宅并不矛盾

记:在大家的印象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或者生活空间,很难满足现代中国因“人多地少”而带来的像“需要高密度住宅”这类要求,这对矛盾怎么解决?

夏:其实这两者是不矛盾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设计的一些手法,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现成的好的做法。比如,中国古典景观设计中“对景”、“借景”、“衬景”、“框景”等设计手法,都是为了更加巧妙地解决“小中见大”的空间扩展问题。但是我们在盲目“崇拜接受”国外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方法,得到的往往多是形式上的东西。西方现代设计往往是“用大面积的空间创造大空间的感觉”,因为他们的自然和现实条件允许他们这么做;而“中国设计更需要用变化的空间来创造大空间的感觉”。正因为中国“人多地少”的问题比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突出,我们在城市规划、社区规划到住宅设计的各个方面,就更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抄国外的东西。

记:之所以“照抄照搬”,是不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东西落后太多的缘故?

夏:中国的现代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的教育曾经出现了很长时间的断层。甚至现在的很多大学的教学内容,还在沿用五六十年代苏俄一些陈旧的东西。而最近几年来的另外一个极端现象是,很多规划设计师不求甚解地抄搬西方的东西。客观而言,类似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规划设计领域的理论积累和实践的确有很大优势,但是,国情不同,文化不同,很多东西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西方的现代规划设计理论和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传统的经典理论、方法这两者,关键是看你如何去解读。比如,我喜欢读明朝的江南才子袁枚的《随园诗话》,觉得里面关于艺术创造的见解很实用。其中一句“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在设计当中,就是“映衬叠加”、“虚实对比”手法的最好解释(图3)。设计师应是心理学家和信息收集者

记:一个设计的好与坏,各人有各人的看法,那么,到底什么是好的设计呢?

夏:现代建筑最有名的一个大师赖特,他对于建筑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中国老子庄子的哲学影响。“建筑重要的不是空间的形体本身,而是形成的空间和空间带给人的心理体验”,这是老子早就总结出来的东西,但是,我们很多设计师设计时还是停留在形态构成的层面上。比如我们国画很讲究的“虚实留白”的处理手法,这种方法运用于设计,一样是为了创造更加丰富变化的空间。我们以前没有见过像国外的那种大草坪,结果“抄”回来后,变成了到处是空旷的大草坪。殊不知“留白”的大草坪必须和密疏有致的树林结合,才能互相映衬形成变化丰富的空间。空间的形成是因为人对空间变化的心理感觉而产生的。

记:是不是说,设计最重要的是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夏:是的,“设计以人为本”不能只成为空洞的口号,它需要设计师营造空间时去想像将来的空间使用者的心理感受。我经常听设计师埋怨业主有太多想法,强迫他们改变设计,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设计重要的是满足使用者的需要。无论是业主还是设计师,都不能以自己的喜好作为决定的依据。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设计师如果设计时能围绕使用者的心理需求去做,那也就会被购买者接受,这也是房产商最愿意看到的,两者一点都不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讲,设计最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所以一个好的设计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心理学家。

为能准确把握人们的心理,设计师需要收集、整理大量的信息,考虑景观视觉、生态、经济地理、交通、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我认为,在信息化时代,规划设计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合理优化组合信息,并提供多种方案供决策者参考选择的行为。

推荐阅读:

卡尔•斯坦尼兹:景观设计思想发展史(北京大学演讲全文)

王战:大自然 我用一生牵挂你

景观大师彼得·沃克:借鉴与超越

马景山:人与树的对话

编辑: 毛怡群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