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设计之星推荐

姓 名:朱黎青
简 介:朱黎青,唯美景观总经理..

园林名人堂首页 >> 设计之星 >> 正文

王向荣:要向前看而非向后看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  

王向荣:要向前看而非向后看

个人简介:

王向荣,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园林》学刊副主编、《风景园林》学刊主编,《景观设计》《现代园林》等杂志编委,香港大学荣誉教授,西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浙江林学院等大学客座教授。王向荣不仅设计了本次西安世园会大师园中的四盒园,并以”策展人”的身份促成了其他8个大师园设计师的邀展与协调工作。
 

主要事迹:

王向荣:除了一些历史遗存的展览外,世界上所有的其他展览都是一样的,要展示人类最新的思想观念、科技进步和研究成果,要向前看,而非向后看,园林展也不例外。只要是表达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展览,展现参赞者的试验与探索的展览,只要是向前起看的,表达未来可能性的展览,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所有的人都理解,更不能指望让所有的人都接受。历史上多少思想,多少艺术在当时并不被人所理解,甚至遭到众人的反对和攻击,但若干年后,这些艺术已是司空见惯,这些思想已在大众你我的心中。

记者:您对即将举办的2013年北京园博会有哪些建议?有哪些期待?

王向荣:园博园是一片城市绿地,他应该也必须具有城市绿地的普遍价值。但它又是展览,所以我希望也期待它具有更多的思想性、实验性、探索性和艺术性。要更多地展示未来,而不是关注以往的成就;要更多地探索未知,而不是重复以往的经验。
 

能在百忙之中做一个远在中国的小项目,原因还在于当今中国对设计师的吸引力

记者: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当初大师园的邀展过程,并与我们分享一下这次国际性组织邀展活动的宝贵经验?是怎样的力量帮助您将众多的国际大师凝聚在一起?

王向荣: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筹建期间,我们和组委会一直有密切的接触。后来大家达成了共识:要在世园会建造一个更高层次的设计师园,邀请的设计师都是站在当今世界风景园林设计领域最高点的大师,这将是一片名副其实的大师园,如果能够实现,大师园将是国际园林博览会历史上一次全新的实践,也必然成为西安世博园上最具吸引力的区域。

世园会组委会委托多义景观协调整个大师园区的设计事宜,包括设计师的确定、邀请、设计进程的组织和协调、施工图设计、施工现场服务等。实际上,我承担了一个策展人的角色,这样保证了大师园各个环节非常顺畅地衔接。

当然,受邀的设计师都是行业内最具影响的人物,在几乎没有设计费用,没有在中国建造经历的前提下,能在百忙之中做一个远在中国的小项目,原因还在于当今中国对设计师的吸引力,在于和大师园项目的吸引力,也包括多义景观提供的协助。

记者:在参展设计师的甄选上,您当初的标准是什么?

王向荣:我们要选择世界上最好的设计师,他们要有思想、有创新精神并有被广泛关注的作品。我们首先列出了一个大名单,大部分人的作品我们都亲身体验过或认真研究过。有些设计师已经成就卓著,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誉;有些设计师正从事着一系列有影响的实践,是风景园林行业中的新锐。但是最终我们拿到的大师园设计范围面积有限,经过最经济和精细的划分,也只能划出9个面积各约1 000m2的地块,这也决定了最终只能邀请9个设计团队,建9个大师园。

记者:在与国际大师的会晤、交流过程中,有什么难忘的经历或花絮故事可以分享吗?

王向荣:首先是邀请,因为这些设计师都是行业内具有影响的人物,项目一定很多,他们是否有时间和精力来做一个远在中国的项目?而这个项目面积又如此之小,他们是否有兴趣参加?他们中多数人没有在中国的实践经历,对中国的施工建造是否有信心,是否会有别的顾虑?这个项目几乎没有设计费,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说不仅不挣钱甚至是贴钱,他们会不会拒绝?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对设计师们是否会接受邀请而担忧。但是结果超乎我们的想象,大多数我们期望的团队或设计师都陆续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再有就是团队,9个设计团队,他们当初相互了解,但并没有太多的直接接触和交流,经过一年多设计和建造的过程,这些团队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互以家庭成员来称呼,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再有就是我们的劳动了,为这个项目,多义景观发了6000多封电子邮件,长途电话不计其数,视频会议也非常频繁,其他8个事务所也都付出了艰辛。

在整个项目中,对自己能控制的范围精益求精

记者:您认为西方景观设计师与中国设计师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哪些方面?在这些西方设计师中,您认为有哪些特点是值得本土设计师去学习的?

王向荣:大家对花园的理解是不完全一致的,这也直接体现在设计的最终结果中。就工作状态来看,我不完全了解中国,也不完全了解国外其他设计师和设计公司的工作态度和设计哲学是什么,所以很难比较中外的不同。就大师园看,多义景观与这些国外的事务所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大家工作方式很接近,对项目抱有极大的热情,在整个项目中,对自己能控制的范围精益求精,在影响了质量,但设计师又无法控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做最大的努力。责任、敬业、严谨、争取……大家有许多共同性。

记者:本届世园会大师园的诞生,可以说与您有着密切的关联。至今为止,您最大的心得或体会是哪些?

王向荣:接受这个项目时,我最怕发生两件事。第一,大师园建成了,但大多数设计师不满意;第二,我自己设计的园子效果最差。好在最终,两件事都没有发生。当然每个花园都或多或少留下了一些遗憾,但重要的是,大师园建成了,设计师都很满意。这么多世界级的设计师,组成了一支“梦之队”,肩并肩地建造花园,前无古人,以后要有来者也并不容易。

推荐阅读:

冯骥才:文化不能产业化和政绩化

诺曼•福斯特:西九龙文化区代表了我的建筑哲学

阿尔瓦・阿尔托:芬兰现代建筑大师

韩骥:西安世园会标建规划理念

编辑: 毛怡群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88-9526 0571-864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