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商人网
  • 人物搜索
  • 其他搜索

按字母查找: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专家学者推荐
园林名人堂首页 >> 专家学者 >> 正文

江亿:建筑节能应摒弃“技术崇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江亿:建筑节能应摒弃“技术崇拜”

个人简介:

江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建筑技术科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府顾问团顾问,全国暖通空调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建筑物理委员会委员,建设部智能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ASHRAE学会会员,英国CISB 学报海外编委,《暖通空调》杂志编委,英国通风学报编委。

主要事迹:

记者:衡量建筑节能应该注重能效还是能耗?  

江亿:追求实际能耗的节约肯定比追求能效的提高更有利于节能。当代摩码的总工程师曾找我辩论,说能耗比平均建筑高的原因是建筑所提供的服务更加全面,比如加入了新风等设备。他认为只比较同一面积的地热采暖能耗,当代摩码还是比北京市平均水平要低。  

但开窗换气有什么不好?在达到同样的目的下,就是比装所谓的新设备要节约能源。采用新风设备和开窗透气究竟哪个更舒适是无法用指标衡量的。既然人的舒适度无法衡量,那么唯一可衡量的硬性指标就只有实际能耗。欧美国家的室内环境营造理念对我国的建筑节能无疑起到了反作用。  

节能如何评定?  

记者:是不是节能技术越先进建筑就越节能?  

江亿:现在的建筑节能市场有一个很重要的误区:采用节能技术就一定会节能。事实上,没有放在哪里都好的技术。  

举例来说,奥运会前国际体育馆前要盖信息中心大楼,当时听说保温和水源热泵技术都非常环保,于是决定采用这两项技术,但我看了以后发现,信息中心主要是机房,这个建筑的主要功效是应该散热,做保温做什么呢?同样,在北京用地源热泵最主要是解决供热的问题,空调用冷却塔就足够了。节能技术不是放在哪里都好,对技术要慎重使用。  

记者:节能技术的投入是否会带来建筑的成本上涨?  

江亿:市场上这样的“技术崇拜”也让建设方认为:要节能就一定要投入节能技术,而技术的投资必定带来成本的上涨。这样的误解让很多房地产商对节能建筑敬而远之。除了北方地区建筑节能需要额外投资做保温以外,大部分节能建筑是省钱的。  

比如,深圳市建科大厦就是一个典范:这栋建筑是试图全面打开的,而不是封闭起来。楼宇中穿插建设了很节能多“屋顶花园”和小水池,甚至在建筑中还留有区域可以种菜。建科大厦的年平均能耗为16kWh/m2,而深圳市的平均值要到40kWh/m2。这个建筑的成本丝毫没有因为节能而上涨,据我所知还节约了成本。  

记者:您怎样评价现在的节能建筑评估体系?  

江亿:各种节能建筑评估标准也同样对节能技术过于追捧。评估标准都集中在一栋建筑使用了多少太阳能等新技术,但实际上建科大厦的案例发现,真正节能的原因都和太阳能板等没有太大关系。这就是政策给市场的误导。  

记者:您判断中国下一个五年的建筑能耗将呈怎样的趋势发展?  

江亿:现在欧美国家约10亿人的建筑能耗占全球1/6,如果全球剩余近60亿人也要达到这样的能耗水平,则需要1.1个地球。按照中国的人口规模计算,其建筑能耗应占全球的1/18。而这个数字正是现在的中国城市平均水平。上世纪中叶美国和日本的建筑能耗水平都曾在短期内翻倍,原因就是新建建筑能耗过高,成为主要增长点。节能环保 而现状是,中国现在也正处于这个阶段。中国的基础化建设还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房子还要不断地建。同时,技术和政策带来的种种误解,正在挑战着中国的建筑能耗水平线。中国的建筑能耗处于上升的开端,如果能够避免美国和日本的建筑发展模式,则有可能避免此趋势。  

中国的建筑能耗水平如果下降则是为世界做贡献,但是绝不应该再涨了。  

记者:如何在增加新建筑的情况下维持现有能耗水平呢?  

江亿:首先,除个别特殊需求外,尽可能避免建设所谓“高标准、与国际接轨”实则高能耗的大型建筑。其中包括采用了大量高技术的高能耗商业建筑,即使他们大部分号称“低能耗、零能耗”。其次,根据目前各类非住宅建筑能耗水平,确定新建非住宅建筑的能耗指标,使其成为强制性实施的标准。  

同时,发展适合中国的建筑使用方式和行为特点,形成中国式的低能耗商业建筑形式和系统方式。住习惯了中央空调的房子,就无法再回去住分体式的采暖房子,这个习惯几乎是不可逆的,一旦适应了就回不去了。

推荐阅读:

蒋剑春:变废为宝 巧解能源紧缺难题

许兆君:转型发展 林区百姓的幸福很具体

陈洪翼:打造优美景观 展现运河特色

白祖华:真正的设计语言来自土地本身

编辑: 毛怡群

版权所有:中国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sdfsddfi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66236666